• 103阅读
  • 0回复

西北农村新亮点——咸阳市留印村研究市场七年闯出致富路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2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北农村新亮点
  ——咸阳市留印村研究市场七年闯出致富路纪事
  尹维祖 李直 魏纯良
  编者按:在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通信、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相对于沿海地区农村,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困难要多些,难度要大些。但这并不等于中西部农村注定就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农村。这里介绍的陕西省咸阳市留印村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留印村人在党支部书记冯可义的带领下,不等不靠,抓住机遇,研究市场,选准项目,吸引资金,真诚服务,把一个穷村初步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他们的做法对中西部广大农村很有启发;他们的成就,对我们是一个鼓舞。愿中西部早日涌现出更多的留印村。
  直至1990年,这里3000多户农民仍被贫穷困扰,村干部的工资没着落,还欠5万多元外债……然而,在此后的7年时间,43个工厂落户此地,一个高科技园区也破土动工,村民收入整整增加了10倍……
  留印村巨变
  八百里秦川的中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有一座普通而颇有名气的村庄———留印村(因唐德宗将玉玺留在此地而得名)。3430口庄户人家耕种着3296亩土地。由于种种原因,直至1990年,留印人依然被贫穷所困扰:没有工业;农业总产值只有100多万元……
  但是,自从1991年改革的大潮将一位时年39岁的电工冯可义推上村支部书记的位置,留印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7年来,引进并办成了43个工业企业;工农业总产值1997年底达1.6亿元,今年前6个月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0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年前的不足300元上升到如今的3300元,这里还实现了浇地、饮用自来水和小学生上学三免费;留印高科技工业园区已破土动工;将留印建成西北第一家农民城的决定也已写进了区党代会的报告……
  “心比天高”
  “干任何事情都要往高处想,想不到绝对办不到。我看要在抓好农业的同时大上企业。”1991年11月,刚刚担任留印村党支部书记的冯可义,在第一次召开村干部会时就撂出这一句惊人之语。
  在座的党支部成员、村委会委员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办工厂的事,哪是咱农民能弄成的?搞不好只有丢人现眼,白费钱财。”
  “一分钱都没有,拿啥办企业?别忘了,咱还欠人家的账哩!”
  村干部的担心不无道理。“上边让干啥就干啥,让种啥就种啥”的“命题作文”做了那么多年,田野上依然没有描绘出富裕的蓝图,他们难免显得“人穷志短”。
  冯可义却不这样认为。
  正因为穷,才要思变,而且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面世界,还得大变、快变,没有一个高目标,就振奋不了人心。人,没有一股强烈的心劲,啥事也干不成。
  从支部书记自信的目光中,干部们看到了希望。“干!”大家的心热了。
  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干部们,没有忘记父老乡亲的薄家底,深刻了解庄稼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赚得起,却赔不起。于是,“两不两向”的四大原则牢牢铭刻在决策者心头:不向国家伸手,不给群众摊派,向社会要资金,向市场要效益。
  机遇难求
  与其说是上天的考验,不如说是历史给予留印的一次机遇。党支部书记、经联社主任冯可义在1991年的三干会上,从区长所作的报告中,发现了一条信息:区政府拟建成一个现代化钢化玻璃厂。合同已经签好,场地、技术、设备也各有其主,却迟迟没有建成。
  冯可义立即找到了合同双方,当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电没有解决时,便当场表态:留印村保证电通、水通、路通,并提供厂房。
  按中国传统居家过日子的方式,都是“先攒钱后办事”,而留印人却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要办企业,这不是“自不量力”吗?冯可义找到一家基建队,双方达成协议:先由基建队垫资建厂房,工厂运转后还清所有账目。留印人的第一个市场行为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30米长、跨度各为8米和6米的两座厂房40天便告落成。
  不带分文钱的礼品,凭着那一心为民的诚意,冯可义走进了供电局的大门。该找的人他都找到了,从局长到变电站的同志无不深受感动。栽杆的、安变压器的、架线的很快就进了村。前后不到一个月,工网电通到了厂房。于是,一座年产值200万元的公有私营的现代化工厂,从冯可义获得信息算起,只用了40天就耸立在留印的土地上。
  1992年,已不满足小打小闹的留印村党支部决定集中搞工业区。北工业区建在秦都区和兴平市的交界处,咸(阳)兴(平)公路北侧;南工业区邻近西(安)宝(鸡)高速公路;东工业区则建在离村两公里处几个国营大厂的中间。此外,在北工业区之东、东工业区西北还建起一条1公里长的商业街。按照市场规律设计的“三区一街布局”,向社会昭示了留印人坚持农工商一体化的鸿图大志和勃勃雄心。
  “宾至如归”
  留印村有两条硬规定:绝对不能向企业摊派,乱要赞助;干部和村民无事绝对不能到企业去干扰。农历二月十九是留印村的古会,近年来已成为每年一度的振兴经济誓师大会,每次参会者多达上万人。企业的厂长经理们觉得应该多少出些赞助费,便相约主动向村上提出。村干部说:“我们的规矩是不准给企业找一分钱的事。村上的事村上办。如果接受了你们的赞助,就成为一种变相摊派,对留印的形象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以后谁还敢在留印投资。”
  正是这种宽怀,让投资者感到了一种宽松。厂长经理们明白了:留印才是企业落脚的“家”。
  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电,成为最敏感的“神经”。留印村对电工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随叫随到,无偿服务,免吃拒请。”
  已定居香港的白云在留印投资200万元,办了一个特种拉丝厂。前年夏天,由于运转时间过长,厂里一台设备上的线圈坏了。他已给无锡打了电话,准备乘飞机把线圈运去修换。电工出身的冯可义知道后,立即赶到厂里。从下午一直修理到晚上11点。连累带急,冯可义的鼻血流淌不止,怎么也无法堵住,只好到咸阳城里的医院做手术,把出血的毛细血管“焊”死。他转身回厂又继续修理,终于将线圈修好,至今再没出现过任何麻烦。
  7年探索,一路豪歌,留印村乘着改革开放的劲风,硬是从被遗忘的角落挺起身来,阔步跨入小康行列,从而闯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道。留印巨变,无可辩驳地证明:只要立足土地求发展,瞄准市场勇开拓,落后的农村也能创造出辉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