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擦亮明珠待有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9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书写在昆明大观楼上的长联首句。昔日,滇池水天一色,风光秀丽。如今,这颗熠熠生辉七千万年的璀璨明珠,裹上了层层污垢——
  擦亮明珠待有时
  本报记者 汪波
  “滇池是我们这一代人污染的,我们必须还清这笔债。”
  滇池又名昆明湖,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水面306平方公里。昆明市之所以“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与滇池水的调节有很大关系。同时,她也是昆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滇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湖面萎缩,湖盆变浅,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现在,入湖污水量(不含径流量)每年达1.85亿立方米。
  为遏制滇池污染恶化趋势,云南省和昆明市在滇池综合治理上采取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开展了积极的治理工作,昆明市还制定颁布了《滇池保护条例》。现已投资40多亿元,建成和正在建的骨干工程达30多项,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0%以上。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草海底泥疏挖、垃圾处理等重要工程都已见成效。
  一面治理一面污染
  8月8日,滇池北岸截污工程竣工,从而切断了流入湖中的主要污染源。看着污水被挡在滇池外,参观者露出了笑容。“这离彻底根治滇池,恢复其原貌还相差甚远。”滇池保护委员会宣教处的杨处长没有笑。云南省人大环保执法检查组指出:滇池治理“成绩显著、问题不少、形势严峻”。滇池污染蔓延的速度快于治理速度。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滇池污染负荷亦不断加重;加上资金短缺,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市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现实中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行为屡禁不止,任意侵占滇池水体,围湖造田、造地、建永久性设施;向入湖河道倾倒垃圾、废弃物;偷排未经处理或未达标的工业废水,无限制地开发利用滇池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
  滇池变清尚须时日
  今天,党中央、国务院已把滇池治理摆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滇池列为国家污染治理的三个重点湖泊之一。国务院决定拨款1亿元支持草海底泥疏浚工程。不久前,李岚清副总理和国务委员宋健专程视察了滇池,并对滇池的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云南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治理滇池污染现场办公会议,提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治滇步伐,千方百计缩短治理时间,3年初见成效,10年基本好转,坚决依法治湖,加强管理。滇池流域内30家五小污染企业已分别取缔、关闭、停产。为防止新的污染,在滇池汇水区域,决不允许上马建设有污染的项目。昆明市建立了滇池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使之职责明确,责权统一,奖罚分明。
  由世界银行贷款、总投资22.7亿元的13个治滇项目已开始全面实施;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浚工程将于1999年2月竣工,届时草海水质和旅游景观会明显改观;滇池保护专题片《高原明珠——滇池》、科技攻关课题《滇池综合治理方案》等宣传教育片均已相继编制完成……
  愿滇池早日挣脱污垢,重放异彩。(附图片)
  滇池草海加紧清污疏浚。 徐冶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