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酸辣汤与文化误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2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酸辣汤与文化误解
  丁刚
  从小长在北方,我对酸辣汤那种浓重醇厚的味道有一种特别的喜欢。尤其是在寒冬腊月,喝上一碗酸辣汤,浑身上下都会顿觉舒坦。记得初到国外时去中餐馆就餐,得知北京汤就是酸辣汤,心中又添了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好响亮的名字!听来就让人觉得热乎,在万里之遥的欧洲喝上一碗北京汤,说不定真会有一种重回家乡的感觉。谁曾想,汤一端上来,感觉竟全没了。这分明是一碗西红柿汤,哪里还有酸辣汤的色香味。后来我才发现,中餐馆里烧的酸辣汤全都是大同小异,有的虽然不是用西红柿酱勾兑而成,味道却不敢恭维。总之,重回家乡的感觉是怎么也找不到了。
  烧酸辣汤有何难?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过中餐馆的老板。他们的回答大体相同:老外就爱喝这样的酸辣汤。有位老板还给我讲了一番道理,说这是为了适应欧洲人的口味,对酸辣汤作了“改良”。时间一长,约定俗成,你传我,我传你,大家都这么烧。你要是变来变去,老外可能还不认了呢。
  其实,这些年又何止是酸辣汤被这么约定俗成地做了“改良”,欧洲中餐馆中的中国饭菜有不少都有着同样的命运。记得有一次我去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出差,接连两天面包黄油,腻得心慌。不吃觉得饿,吃了又好像没吃,只好去找中餐馆解馋。看看那饭馆坐落在市中心商业区,又是富丽堂皇的门面,想必价格一定不菲,便只要了一碗汤面。不到5分钟,面条就端了上来。原来就是开水泡方便面,上面还放着几大块生西红柿和白菜帮。我问老板,这菜就不能煸一煸?老板竟振振有词地答道:“外国人就喜欢吃生菜。”从此以后,凡是在中餐馆吃面条,我总会先叮咛一句:把菜煸一煸。
  老外果真就喜欢这样的“改良”中餐吗?我看也未必。有一次,我请一位老外来家中吃饭,妻子作了酸辣汤。汤是鸡骨汤,用文火炖成,末了再放上一层厚厚的青蒜和姜丝。那老外喝了一个劲地赞赏,又听我说这就是“北京汤”,便颇感惊奇,临走时还感慨地说:“我今天才尝到了北京汤的味道。”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我有位外国朋友,喜欢吃中餐,独身时常去中餐馆打牙祭,后来同一位中国姑娘结了婚,从此就再也不愿去中餐馆了。他说他结婚后最大的发现是在中餐馆里吃不到真正的中国菜。我还注意到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去过中国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抱怨欧洲中餐馆里的菜肴不那么地道。难怪我的一位朋友说,在欧洲进中餐馆是“外国人吃像西餐的中餐,中国人吃像中餐的西餐”。
  由酸辣汤被改良的命运我联想起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他们了解的对象是否也带有改良色彩呢?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去中国旅游过的老外说,虽然中国的文化古迹令他们流连忘返,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不少地方开发了许多“人造古迹”,真假混杂。这些费力不讨好的开发往往忽视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旅游也是一种信息的交流,而成功的信息交流往往最少“改良色彩”。今年年初,布鲁塞尔放映了一部法国人拍的中国风光片。那片子是80年代初拍的,首场放映时就座无虚席。以后又连放了三个月,很受欢迎。片子拍的是什么?就是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和桂林的山水。这样的片子之所以会有魅力,就在于它保持了“原汁原味”,就像你只有喝了真正的酸辣汤之后才能体会到中国烹饪的滋味一样。
  这几年,中西经贸交往增多了,文化误解的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殊不知,有些误解正是由于人为的“改良”而造成的,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因此,在文化交流中,摒弃先入为主,减少“改良”色彩,应该是一项远比保持酸辣汤原味更为重要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