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为祖国为艺术鞠躬尽瘁——记父亲常书鸿与其老友吕斯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3
第4版(美术世界)
专栏:

  为祖国为艺术鞠躬尽瘁
  ——记父亲常书鸿与其老友吕斯百
  常沙娜
  对我来说,这是一篇不同寻常的文章。它是为我的父辈——常书鸿和吕斯百的两部油画作品集而写;作为亲如兄弟、从留法同窗时就开始的终生朋友,他们的作品是三十年代中国油画艺术先驱们半个世纪奋斗的缩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为他们那一代人而写。
  作为我的命名人,我从小就称吕斯百夫妇为“吕爸爸、吕妈妈”。1996年4月吕妈妈临终嘱托:“我即将离开人世,要去与斯百和老友书鸿相会,转告沙娜,由她将他们生前的作品尽快出版问世,以实现我未了的心愿……”今天,他们的作品集终于要出版了,我作为他们钟爱的女儿,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他们两位经历了本世纪的动荡和变革。他们共有的相似经历,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艺术家在那个年代对祖国、对艺术无限忠诚的赤心,他们是为祖国为艺术鞠躬尽瘁,在蒙难中百折不挠、满腔热血的一代,不论是画品、人格,以及人生的价值观等都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父亲常书鸿和吕斯百爸爸,1927年相识在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并都师从窦古特教授学习绘画,1931年他们又都以优异的成绩获奖,先后被派往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深造。在那里他们又成为同学,共同师从法国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劳朗斯,同时还有学习雕塑的王临乙叔叔。常、吕、王三位同窗挚友,共同的艺术道路和经历,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以至回国后他们仍在各自的岗位上共勉互励了半个多世纪。
  1943年秋,我父亲举家搬迁到更为偏僻的大西北,从此远离了城市,告别了熟悉的至朋好友,到甘肃敦煌去追求他早已向往的莫高窟艺术宝库,开始了他更为艰辛而漫长的生活道路。
  除了父亲魂系敦煌的事迹之外,人们大多不了解他还是一个在绘画领域颇有造诣的画家。在早年留法期间他创作了不少自成一格的油画,并曾获得过金质奖章,他的作品曾被法国里昂美术博物馆和巴黎近代美术馆(现为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收藏。后来即使在动荡的抗日战争时期,父亲也始终没有放弃画笔,甚至在敦煌那段艰辛的岁月里,父亲为大西北的一切所感动,创作了许多抒发对敦煌莫高窟及偏远农村无限情意的风景画、人物画,创作了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反映西北风土人情的作品,其中有憨厚朴实的西北老农像,有反映当地的风景和静物,也有反映西北建设如兰州刘家峡水库工地等……总之,父亲在繁忙的日常行政及业务工作之余,仍以充沛的精力,勤奋地作画,随时捕捉着记录着他对生活对艺术的感受,作品形式多样,有油画有水粉有速写,不拘一格。
  无独有偶,1950年,吕爸爸怀着开辟西北艺术教育的满腔热情,根据工作的需要,也毅然决定离别景色秀丽的江南———南京,到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去创建艺术系。两位亲如手足的父辈怀着对各自事业的无限忠诚,从不同的岗位又汇聚在大西北,这是他们的缘分。他们又有了更多的机会相互往来,父亲自然邀请他到敦煌莫高窟去观摩,吕爸爸同样多次邀请父亲去师院艺术系讲学,讲敦煌艺术,他们怀着对新时期的艺术事业发展的喜悦和理想相互鼓励、探索着。
  吕爸爸以同样的毅力和勤奋,在师范学院艺术系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以新的感受创作了许多反映西北风貌的作品,如当年的代表作《兰州握桥》、《兰州阿干镇》、《西宁塔尔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等等。
  到现在,一个世纪行将翻过,中国的油画艺术也走过了坎坷而又多彩的历史征程。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同的时期艺术风格虽然多变,但作为人类精神的创造,他们却永远不会消亡,我们活着的这一代人有责任将他们的作品传给后人。只有懂得历史,才能创造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