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城市化: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5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中国经济过去20年快速增长有三大动力源: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其中,城市化最为重要
  ●中国目前告别了商品短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要看如何告别“城市短缺”
  城市化: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胡跃龙 史颖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多大?我国现有的5万多个小城镇怎么发展?中国如何顺利走过城市化这一巨大的社会结构变革过程?……在《中国经济导报》最近举办的座谈会上,大家就这些问题各抒己见。
  城市化为持久增长拓展空间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刘鹤认为,在以往的20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世人瞩目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奇迹。中国这20年改革所走过的道路,实际上也是大城市的平面不断扩张和功能不断完善、小城镇的数目不断增加的过程。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这种快速增长有三大动力源,即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其中城市化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中国过去的城市化完成的是大规模低水平的数量扩张的话,那么今后中国的城市化将进入一个调整功能、适度集中的新阶段,这主要是通过现存大城市的调整性扩张和小城市的适度集中体现出来的。我国10万—20万人口的上千个小城市将会在未来20年渐成气候,并与大城市形成互补的城市网络,这一过程也将派生出巨额的投资需求。
  “城市短缺”是最大的短缺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规划司杨伟民处长在发言中指出,与亿万农民对城市的渴求相比,目前的城市供给要小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乃至今后若干年都将存在严重的“城市短缺”。这种短缺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短缺,更是社会结构的短缺。与能源短缺、交通短缺相比,“城市短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要严重得多。因势利导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大大有助于解决我国在实现20年快速发展后出现的经济增长源泉问题,农业发展及其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杨伟民说,今后十几年要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必须有足够的持续增长的需求支撑。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都与城市化问题紧密相连。从消费需求来看,农村人口在消费习惯、消费模式上与城市有巨大差别,消费示范效果扩散很慢,8亿多农民实现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由80年代前半期的35%降到90年代以来的20%,人均消费额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大于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如果这种消费习性与消费水平的民众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发生变化,很难设想国民经济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快速增长。至于投资需求,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短缺,加上8亿多农民对城市的渴求,由此所带动的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将十分巨大。
  如何看待小城镇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土地区研究所的史育龙博士认为,小城镇只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方面,仅仅通过小城镇的数量扩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城市化问题。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经济核心区向纵深发展,可能会带动出一个新的中国经济格局,产生几大城市带。城市发展的活力源于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也要注重特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