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用好宏观调控 两大杠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5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金海观潮

  用好宏观调控
  两大杠杆
  陈宝森
  周期波动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总是均衡的,它经常会受经济过热或需求不足的干扰。当代市场经济与自由放任时期不同的是: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监督与调控,常见的做法是反周期操作,最大限度地熨平周期性波动,而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与金融杠杆。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则是运用这两大杠杆的政府职能部门,前者通过财政收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后者通过银根的松紧,调节货币流量,两者的操作都能对国民经济的收缩和扩张产生重大影响。
  财政杠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税收和预算支出两种手段。增减税收可以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和消费,增减预算支出可以直接影响国家的生产和建设,其所产生的倍数效应最终都会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减。从国际经验看这两种手段各有长短,税收调节比较稳健,但因通常必须经过繁复的立法程序,在西方政治体制下,时效性较差,因而较少充当应急手段。预算收支调整,法律程序比较简单,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快捷有力,因而得到更多的运用。
  金融杠杆对经济的调控通常有三种手段,一是法定准备金,它的增减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二是再贴现率,它的升降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的兴趣;三是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购进或售出国家债券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并间接影响利率。这三种手段都可以通过货币流量和利率的变化刺激或紧缩经济。在三者中,公开市场业务在运作上较为简便,是美国中央银行使用得最多的一种。
  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在应用财政和金融杠杆时可以两手并用,也可以有所侧重;可以同方向操作,也可以反方向操作,必须视当时的具体条件灵活运用,但是目标必须一致,行动必须协调。例如在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联储则实行低利政策,目的是降低债务成本,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财力保障;又如在肯尼迪时代,为在美元危机的情况下刺激经济,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放松的财政政策,方向虽反,目的则一。
  目前,中国经济又面临着总需求不足的新问题。这种需求不足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促成的。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为了在亚洲危机中尽自己的国际义务,我国政府实行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财政、金融两大杠杆密切配合,从多方面刺激经济,进行全面协作是完全必要的。
  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民经济的重大决定,既借鉴了国际经验,又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它表现在:
  第一,主动和自觉的决策。我国现在采取的措施是在适度从紧的财政方针下的短期调整,目的是克服经济增长中的暂时瓶颈,创造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长期环境。同时,采取这个措施既考虑到必要也考虑到可能。可能性在于:第一,我国居民储蓄增多,在经济疲软的条件下,银行采取谨慎方针,放款出路有限,发行国债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并且受到欢迎;第二,我国现有债务余额和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低于国际标准,回旋余地较大,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日趋壮大,还本付息将不成问题。
  第二,着眼全球的决策。在亚洲危机日益深化并向全球扩散的局面下,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货币贬值,促进出口就是许多国家所寻求的一种策略。然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也是不明智的。从全球生产过剩的总体格局看,采取货币贬值的办法即使能够挤占别人的市场,获得一时的好处,从长远看也将难以为继,它只能导致竞争性贬值的恶性循环,最后谁都不会是真正的赢家。在目前全球需求低迷的状态下,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的途径显然是刺激内需,为此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势在必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过去在给亚洲各国开药方时,始终强调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最近在它的一份报告中已经承认这样做是在未能充分掌握受援国状况下的不恰当要求。这样就从全球观点上为亚洲的经济复苏重新找到了方向。相信,如果亚洲国家和地区不分大小都在促进内需上下功夫,将会更快地走出当前的困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它既需要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又需要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已经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当前的决策必将为我国国民经济创造出新局面,并为充实国际经验作出新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