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大灾之后防大疫——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克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26
第12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

  大灾之后防大疫
  ——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克安
  本报记者 杨雪梅 赵佩珍
  从6月中旬开始,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军民已经和滔滔洪水搏斗了两个月,和他们一起奋斗的还有卫生部门和防疫医疗战线的同志。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确保灾区军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和抗洪抢险一样是当务之急。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克安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怎样评价当前救灾防病防疫工作的形势?
  王克安:目前灾区的病、疫情形势相当严峻。根据以往的惯例,灾后因大的疫情暴发导致死亡的人数要几倍于在灾害中死亡的人数。如1931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14.5万人丧生,但灾后因疫病死亡的人数达300万。虽然目前在灾区容易发生并可能造成传播蔓延的主要疫情基本稳定,但是肠道传染病等病症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在汛期后期,特别是灾后重建家园时,水淹地区的生活环境很难一下子转变,有可能继续恶化,因此稍有不慎,将会出现疫病暴发流行,卫生防病、防疫的任务相当艰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洪时间越长,疫情发作的机会越大,防疫医疗战线的同志需要有长期作战、连续作战的思想、工作和物质准备。
  记者:造成灾区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克安: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如洪涝灾害污染水源、食物,淹没粪池、畜厩,给肠道传染病流行提供了条件,霍乱、伤寒和痢疾的暴发流行均与此有密切关系;其次,洪涝灾害使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秩序发生改变,受灾群众临时居住于简陋的棚户之中,1平方公里挤7万人,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且夏秋灾期白天烈日暴晒,夜间风吹虫咬,易于着凉、感冒、中暑,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无形中增加了发病的危险;第三,洪涝灾害使人群移动,增加了疾病的传播机会,一方面是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另一方面是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人群的密集、频繁接触导致麻疹、疟疾、红眼病等广为流行;第四,受灾群众因过度疲惫,休息不好,免疫力降低,肌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严重下降,增加了一些非传染病和慢性疾病发作的机会。由于洪涝灾害使各地方的卫生防疫系统暂时失控,病人不能及时地得到治疗和保健,疫情不能及时上报,很容易使疫情蔓延散播开来,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记者:目前灾区常见的疾病有哪几种?
  王克安:首先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泄等疾病。洪涝期间饮用水源严重污染,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洪水又将大量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冲入水中,水中生物性污染急剧增加;再加上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化肥及有害化学品来不及处理,还会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总体来讲,水的浑浊度、有机污染指标和微生物均严重超标,如果净化剂、消毒剂供应不足,人食用后极易导致肠道传染病。1991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均明显上升。
  另外,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疟疾和钩端螺旋体病。洪涝灾害使鼠类迁移,增加了鼠类之间和人鼠之间的接触机会,导致出血热的暴发流行,我国是出血热发病最多和疫情最重的国家之一。鼠也是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蚊虫则是乙型脑炎、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
  在北方的洪涝灾区,因早晚温差大,更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血吸虫、霍乱则较易在南方出现,但肠道传染病是南北都会出现的,因为饮水是共同的。值得注意的是,蛇咬伤、因长期浸泡水中导致的皮肤病、食物中毒也会在洪涝灾区出现。
  记者:防病、防疫的关键在于预防,灾区群众目前最应注意的是什么?
  王克安:主要是注意饮水和饮食。不同环境条件下,饮水的条件也不同。如果条件许可,一定要喝开水。如果没有条件,则要将饮用水消毒,饮用水源取水点应在卫生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定点采用。漂白粉和漂白粉精片的使用也要遵照一定比例。水退之后,要注意开辟新的水源,目前矿泉水和净水器是灾区最需要的物资。
  由于食物的供应比较紧张,再加上粮食易发生霉变,饮食上也要十分注意,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淹死、病死、死因不明的家畜、家禽和水产品切勿轻易食用;变质、劣质和已经过期的食品也容易导致中毒。“吃上干净的饭,喝上干净的水”,已成为应尽一切措施来保证实现的大事。
  饮水和饮食是受灾群众每日所必需的,而水污染和食品缺乏又是较长时间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一定要认真谨慎,切不可饥不择食。饮水的消毒更不能稍有松懈。卫生医疗工作人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老百姓掌握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掌握基本的卫生常识。
  水退之后,垃圾的清理工作也要有序地进行,尽早使生态环境得到净化。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对救灾防病防疫工作十分重视,防疫医疗战线的同志对于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是否有信心?
  王克安:这次洪涝是百年未遇的罕见灾害,持续时间之长、来势之猛、造成的损失之大都超过了我们的预计,这给防病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防病防疫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资金、药品的调拨上都开了绿灯,使我们很受鼓舞。目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既有老专家在家中坐镇做咨询,又有中青年专家(包括公共卫生专家、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专家)深入抗洪救灾前线,为灾区提供指导和服务,后备的人员正在培训中,随时准备派往有需要的灾区。
  防病、防疫最关键的还在于预防,即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及时控制,防止其扩散、蔓延。疫情监测,起着重要的前哨作用,通过疫情分析,可以掌握疾病发展与流行的趋势动态,从而为指导防治提供依据,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展。目前,灾区遭到破坏的基层卫生机构正在恢复中,卫生部、军队的医疗队正源源不断地深入下去,各地方的医学院的师生也在积极参与防病防疫工作,这将大大减少疫情漏报的情况,有助于及早发现疫情。
  可以这样说,目前在洪涝灾区出现的各种疾病,我们一旦发现,都有能力给予治疗和控制。因此,只要监测准确,预防及时,大的疫情是可以防止的。1991年我国南方部分省市也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这充分证明了我们是可以达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的。只有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抗洪救灾才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