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为时代而歌——写在王昆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六十年纪念活动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9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为时代而歌
  ——写在王昆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六十年纪念活动之际
  金兆钧
  乔羽先生在王昆师生音乐会上评价说:是时代造就了王昆,她又以自己的精神和实践为创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以为这是对王昆艺术生涯的精确概括。
  王昆的童年是在民族音乐文化和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共同熏陶中成长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我们不妨这么说,没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幼年王昆的熏陶,她日后在声乐艺术上的实践将缺乏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接触到新音乐文化,她或许会成为一个传统艺术家,却未必能成为新民族声乐的重要开拓者。
  众所周知,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学堂乐歌时期到中国早期歌曲创作这个历史阶段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形成包括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到二十年代中后期,中国音乐文化中已经出现了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共存的局面。但是,只是当抗战爆发后,随着大量抗战歌曲作品的出现,新民族唱法才获得了一个大发展的契机。
  聂耳、冼星海、安波、张鲁、吕骥等一批音乐家的创作响应着时代的需要和呼唤,开辟了歌曲创作的新路。选择与大众生活和民族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的重大主题、着力选用进行曲和民谣体分节歌的体裁、演唱技术上要求群众性和充分的力度等成为当时创作的主流。在《讲话》精神指引和激励下的革命音乐工作者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伟大的创造活动,中国风格的新民歌就是这创造活动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民歌的发展方向基本是在民歌素材基础上的加工和改编,或是在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美学底蕴的基础上借鉴欧美歌曲创作手法的全新创作。这后一个方向就是创作上中国新民歌的诞生和演唱方法上中国新民族声乐学派的奠基。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旋律创作上的民族韵味和曲式上对西方音乐的借鉴相结合;发声方法上以普通话为咬字行腔的基准,融合民间唱法和美声唱法,形成了以情带声、高亢嘹亮、富于民间韵味又具有强烈个性的新风格。
  这也就给歌唱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它需要一种新的唱法,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之上又必须具有时代所要求的群众性、战斗性和英雄主义气概。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和表演是这一创作方法和风格的集中体现。
  王昆正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革命文艺工作,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新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实践者并达到了她艺术创作实践中的一个高峰。在《白毛女》的演唱中,激情的投入赋予了她的歌唱极大的震撼力,细腻的民间韵味使她的歌唱具有强烈的亲和感,而高亢激越的声音无疑在借鉴美声唱法的长处同时大大加强了歌曲的力度对比。
  这样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自然深刻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也当然地获得了广大听众——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乡村百姓的认同,也因而在此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四十年代到现在,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唱,这一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歌曲创作和演唱中最主流的风格之一,并产生了大批的艺术精品。
  王昆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中由历史赋予她开拓者的重任,她也用自己的天赋、热情,特别是纯洁赤诚的责任感和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去完成了这个重任。她以自己的实践完成了周总理对她的期望,在努力学习民间音乐和进修西洋音乐的同时,她完成了一个自己。这一个自己其实并不仅是王昆一个,而是一支艺术家的大军,是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新的民族声乐学派并且硕果累累。更为重要的是:这批艺术家和他们传达给大众的作品构成了几十年来中国新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军,在重大的历史时期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给人们以激励,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并为后人的实践和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人民大众服务,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继承和借鉴中出新,呼唤崇高的情操,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旗帜是这宝贵经验的核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