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弘扬正气的《中华之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9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

  弘扬正气的《中华之盾》
  主持人:五集电视纪录片《中华之盾》,以其来自前线的现场纪实性,震撼人心的理性思辨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走私与反走私这一人们既熟悉又陌生、既关系国家民族又关系每一个人命运的斗争。这部片子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其自身的特性和创作过程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左铁(海关总署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片?这是现实社会和历史的召唤。我们用大众传媒来反映当前走私的严重危害,力图通过电视的手法让每一个人都明白,走私与反走私不仅关系国家,而且关系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是走私的受害者。《中华之盾》用最容易让观众明白、最普通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很深奥、很复杂的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同时,调动一切电视手法向观众直观地展现走私与反走私斗争的异常艰苦性,也给人非同寻常的震撼,有许多镜头和场景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是第一部描写反走私的纪录片,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为我们的国家、民族树立了一种社会公正、一种道义、一种责任感。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系副主任):这部片子是近些年来纪录片、电视纪录片里较好的一部,它真正做到了将纪实性、思辨性和艺术性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块,有些地方极富艺术创造力。尤其是《山祭》那场戏,当烈士的妻子带着未成年的孩子慢慢朝山坡上走去,用无线录音设备录下来的妻子和孩子的对话,并且用了一个非常长的长镜头,使人影变得越来越小,画面越来越宽,这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所配的音乐,使整个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的表现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李荃(《中华之盾》总导演、总撰稿):我们以前也搞过几个作品《中华之门》、《中华之剑》等,由于是公安题材,我们强调它的纪实性。而《中华之盾》在拍摄时,我们发现它和过去公安题材还不一样,背景复杂,主题复杂,而且走私偷漏的税款条例、法则有很多技术性的内容。另外,走私的危害,并不像刑事犯罪那么直观,因此我们觉得除了它的纪实性之外,恐怕我们对这个片子总体上要把握住它的理性,要表现出一种思辨。一个纪录片它的纪实性和理性如果能更好地结合起来的话,成功的把握就会大一些。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要深一点。
  程宏(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副主任):这个片子没有采用完全的叙事或者完全的纪实,而是侧重于纪录片的思辨性。这首先因为走私与反走私斗争这一题材是严峻的、重大的,不能简单地纪录这一题材,而是要用电视来揭露、来展示它。再有,纪录片或者纪实性电视剧发展到今天,应该是纪实性与思辨性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结合,这符合纪录片自身的规律,也才能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这部《中华之盾》拍摄播出后,收视率创近几个月来这一时间段的最高点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在《中华之盾》里大量详实的素材被有机地剪辑到一起,在一个完整清晰的思路下面,揭示了深刻的主题。《中华之盾》一方面做到以情动人,一方面做到以理服人,在完整的运用电视纪实手段充分揭示生活表象的同时,还揭示了它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周效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个片子除了纪实性、思想性之外,还张扬了一种社会正义、公正。这是电视片特别是纪实性电视片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电视片的一个主旋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在这个片子里,海关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尊严。如果大量地走私,国家将丧失尊严,丧失一种精神,这是很危险的。
  张辉(《中华之盾》的编导兼摄像):我记得在出发之前,我们也看了以前拍的《中华之门》和《中华之剑》。看完以后,李荃导演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忘掉前两部片子,这部片子重新开始。导演要求我们肩上功夫一定要稳,就是画面一定要稳,包括一些突发现场,要尽可能地稳。拍这种片子好像两个眼都要睁着,因为可能有镜头以外的东西,它所包含的内容或许比正在发生的事情还要有意义,更能说明主题。我们不敢说自己有很强的观察捕捉突发场面的能力,但我们的脑子却都高度运作了起来,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锻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