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经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0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研究综述

  经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陆仁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全球化的推进和发展不能不遇到同占人类总数近80%的第三世界的关系问题,因此,近年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缘起和基本特征
  西方一些学者已经把全球化追溯到资本主义产生的时代,而且直接间接地从一开始就把西方工业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作为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关系。具体划分时间则因为对资本主义产生时代的理解不同而不尽相同。德国学者汉斯—海因里希·诺尔特从公元13世纪谈起,多数人则认为全球化开始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15世纪末。美国太平洋大学教授弗莱恩把全球化的起点确定为西班牙人在菲律宾修建马尼拉城的1572年。美国学者斯塔夫里亚诺斯在两卷本《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谈到,从“全球性经济关系”中,看出资本主义自其产生就不是由国界封闭在一国范围内的现象,而是不可避免地将许多社会整个地纳入“新的全球化经济秩序之中”的过程。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50年的全球化状况时说,英、法今天贸易开放程度稍高于1913年,日本尚不及当时;英国资本纯流出量1880—1913年平均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作为比较,过去20年间日本“过分的”国际收支往来账户盈余平均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3%。
  第三世界国家比较赞同的看法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目前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虽然其中有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面,但总体上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制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也都控制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他们利用这些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首先推动并在其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关于经济全球化何以在90年代形成新浪潮及其基本特征,一般涉及到下述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调整内外政策,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空前进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国际金融全球化;商品、技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和配置,造成包括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各国经济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对第三世界的利与弊
  国内外研究普遍指出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既有机遇也有风险。用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话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主要是西方报刊,特别是在对第三世界影响的问题上强调全球化的积极意义。经合组织的一种计算说,如果“所有的国家”遵奉西方的“游戏规则”,那么世界的富裕程度,2020年将比1995年人均提高140%。美国《未来学家》描绘了一幅在第三世界提供“劳动大军”和“有能力购买西方商品”的前提下,全球化带给整个人类的美好前景。美国《洛杉矶时报》载文说,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人类开始“向世界大同社会发展”。
  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和有识之士看到,经济全球化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会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不利的因素和风险。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挑战。
  马来西亚民间学术组织“第三世界网络”的一些学者认为,“在后殖民主义世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加快”;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主体就是不平等”。
  关于跨国公司。英国《经济事务》从五个方面论述其“如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纳入到发达国家的运行轨道;外国直接投资更重视效益;分担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风险;提供管理和销售技能;跨国公司获得利润,第三世界国家获得发展。针对第三世界担心国家主权受到损害的担忧,英国《经济学家》一篇编辑部文章写道:“在世界经济相互渗透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对东道主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对其主权的干预也是无关紧要的问题。”还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试图使世界跨国公司化,尤其要使发展中国家实现跨国公司化。因此,如何将发展中国家纳入世界经济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指跨国公司是如何在发展中国家扩展其活动”。第三世界国家则普遍关注全球化进程中自己国家主权被削弱的危险,有的指出其主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命脉已经被跨国公司所控制。最近拉美报刊甚至美国报刊都对巴西向美国和西班牙跨国公司一次性拍卖国家最大电讯公司、巴西电讯业一次性瓜分完毕一事进行评说。此外,还分析了墨西哥民族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国际舆论广泛注意到,亚洲金融危机后,西方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以比危机前低60%—80%的价格大批收购银行、工厂、电视台、电话系统、零售网络、经纪公司、保险公司等。据《亚洲风险资本》周刊说,今年前5个月已成交479笔买卖,总价值达350亿美元。
  关于南北发展差距。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三世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了。用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的话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承认,这种贫富差距是一颗“定时炸弹”。罗马教皇也说:“有些国家是以使许多国家日益贫困为代价来暴富的,从而造成富的愈富,穷的愈穷。”
  关于苏东地区。西方主流舆论把剧变之后的苏东地区划属第三世界。有些学者认为,西方利用全球化对全世界进行了“有组织的剥削”。一位俄罗斯学者说,他的祖国这些年来的资本外流每年高达200亿美元。联合国的一个材料指出,俄罗斯大量人才流往西方,仅此一项,每年损失600亿—700亿美元。俄《独立报》载文说,美国正在通过全球化把俄罗斯变成它的“第五十三个州”。美国《纽约时报》文章指出,由于俄罗斯今年以来的危机,全球化显露出了“丑陋的一面”。
  关于亚洲金融危机。有的研究者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爆发的这一危机,给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有的评论认为,从外部因素来说,西方国际垄断资本先是使短期资金大量涌入亚洲国家,使之看作是难得的融资而纷纷引进;而当这些国家将资金用到泡沫经济方面,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时,西方金融投机家就利用短期资金进行套利,并把资金撤走;到了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需要国际援助时,他们又通过自己操纵的国际金融、经济组织提出种种损害受援国的条件,进一步控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和经济命脉。
  根据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的关系,许多学者探讨了第三世界的出路和对策,指出在一个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上,不能想象可以孤立于世界之外得到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条件和机遇,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清醒认识经济全球化对自己的利弊,既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因噎废食,不敢参与进去,又必须保持必要的警觉;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增强抵御和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加强南南合作,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