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江苏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1
第1版(要闻)
专栏:

  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
  ——江苏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
  苏萱 龚永泉
  江苏,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江苏经济的突飞猛进,江苏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粮棉油总产量连年稳居全国前列,农村多种经营、乡镇工业的发展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农业大省正在稳步迈向农业强省。
  迈向农业强省的根本在于强农固本。以农为本,是江苏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思路。江苏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制约型的省份。人口超过7000万,而耕地只有6653万亩。在这样的条件下,首先要保证吃饭,其次要保证发展。1997年,江苏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3562.9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2%,而这一切是在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在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亩的情况下取得的。从1984年至今,江苏人均占有粮食始终稳定在千斤以上。不仅吃饭有余,而且全省还建成了37个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1997年,江苏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居第三,与江苏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是相当的。农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轻工业和出口创汇的发展。江苏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占70%左右,对外贸易自营出口商品总额中,农副产品及加工品所占比重近50%。更重要的是,江苏农业的发展为乡镇工业的发展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基础工作,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强大的农业、稳固的根本,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真正成为江苏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迈向农业强省必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同样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江苏北部地区。到1993年底,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元(1990年价格)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200多万人,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隐患。针对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1994年底,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强调“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区域共同发展成为江苏改革开放三大战略之一。
  扶贫攻坚首要的是必须加大扶持的力度。苏北灌云县历史上就是一个穷县,1994年省委派来了由省级机关、大专院校、企业集团、苏南发达县(区)和灌云自身“五位一体”组成的扶贫工作队。依靠省里的支持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灌云县得到了1.95亿元的资助,得到了无锡市郊区引进的700多万元资金和40多个项目,得到了省农林厅、南京农业大学无偿支持的先进农业科技,大大增强了灌云的“经济底气”,仅3年时间灌云县就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4年内,江苏省先后派出6批2400多名干部组成的省委扶贫工作队进驻苏北13个贫困县和123个贫困乡镇;1995年以来,苏南支持苏北合作或举办项目300多个,投入资金1.82亿元;全省帮助苏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仅修路、通电、改水等项目就投入资金超过25亿元。淮北贫困地区面貌大变,经济发展步子快了,年均国内生产总值递增17%,超过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和苏南发展水平;13个穷困县都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516元。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齐头并进之势。到1997年底,全省2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基本解决。
  迈向农业强省的关键举措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首先是要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做大”就成为迈向致富之路的第一步。射阳县一开始就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他们按照不同地域特点,形成了十大专业生产基地,其中最突出的是形成了面积10万亩,年产蒜薹、蒜头6000万公斤的大蒜生产基地。每年5月中旬,大蒜上市季节,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辆卡车进入射阳收购蒜薹。靠种大蒜致富,靠贩大蒜致富,靠加工大蒜致富在射阳真是随处可见。
  但是,农业产业化仅仅靠“做大”也会面临风险。蚕桑一直是东台市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之一,发展十分迅速,但前几年全国丝绸行业普遍不景气,蚕农们对时涨时落的市场价格缺乏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导致大面积毁桑,全市桑园面积减少3/4,使东台蚕茧生产一度跌入低谷。从这个教训中,东台市领导感到,“做大”之后还要“做活”。他们依托被列为江苏省30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富安茧丝绸集团,统筹安排原料、生产、质检、价格、资金,并在每期蚕茧生产前向农民公布收购保护价。
  有了“做大”和“做活”的经验,农民们又开动脑筋“做深”。灌云县的主攻方向是拉长棉花产业链的长度,使依附于棉花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发展到39个,产品45项,并计划将这个产品链延伸到150个产品。培植品牌、抢占市场,加强优质适销的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是“做深”的重要一环。一个“做深”解决了农副产品产、供、销多个环节的联系,产有长度,供有广度,销有力度,真正做到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业的回报率更高了,农民依靠农业真的可以赚大钱了。
  到1997年,江苏全省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720个,销售达300亿元,创汇6.5亿美元,带动农户820多万个,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到7387元。农业产业化真正成了富民强县的强大动力。
  迈向农业强省最终依靠实现农业现代化。与苏北农业大发展、农业经济不断壮大比翼齐飞的是苏南农业的稳步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而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关键依赖于科技兴农。
  为实现“稳面积、攻单产、保总产、增效益”的目标,精明的苏南人认为对农业的投入也会有可靠的收益。常熟、锡山、武进三个县级市都是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试点县,也都名列苏南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五虎”之中。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他们都舍得在农业上花钱。“八五”期间常熟市共投入农业科研资金538万元,金融系统每年还发放各类兴农贷款3500多万元;锡山市在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农业投入超亿元;武进市“八五”期间的年均投入也达到5600多万元。“农田林网化、道路黑色化、田块格子化、灌排管道化、降渍地下化、泵站标准化”的高标准农田已十分普遍,常熟、锡山、武进的粮棉油生产始终保持着高水平,而且一直是国家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锡山市还是国家定购粮的重点县。
  在农业科技的开发上,苏南农业科技水平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单种子工程一项,江苏就有“扬州麦子武进稻”的美称,意思是说扬州市出产小麦良种,武进市出产水稻良种。特别是武进的水稻育种水平江苏一流、全国领先。新育水稻品种“95—22”在苏南推广后,使苏南大米再次成为居民的抢手货。
  在农业科技开发的同时,苏南致力于加大农技推广的力度。早在80年代中期,苏南农村就开始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到目前已发展形成了市为中枢,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三级网络和高水平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目前,苏南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着重开展六大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工程,即“农业轻型栽培工程、种子产业化工程、农业丰产示范工程、病虫综防工程、增肥补钾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苏南农业的产业率。苏南水稻单产普遍达到500公斤以上的水平,三麦单产300公斤以上,皮棉单产100公斤以上,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