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用心灵去创作——近读科尔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1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用心灵去创作
  ——近读科尔泰
  晓慧
  1963年,伦敦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上演了豪古胡特的剧作《代表》。这出戏表现的是二战期间,教皇面对犹太人遭受种族灭绝,采取不干涉的立场。观众们走进剧场,立刻由舞台周围一道粗糙的灰色墙壁而感到气氛的压抑,大幕徐徐升起,罪恶的纳粹毒气室出现在观众面前,一条醒目的红色地毯,把人们的目光从毒气室门口直接引到舞台中央,就在那里,观众看到了豪华而神圣的教皇宝座。这一舞台设计的构思,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对教皇的批判入木三分,给观众巨大的心灵撞击。它的设计者就是拉尔夫·科尔泰。对此,他说了一句话:我不是用脑子设计,是用心灵。
  这的确是他的阅历给他的灵感。科尔泰出生于德国一个舒适的医生家庭,希特勒上台时,他正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小学。自此,他的家境一天天变坏。1939年他被辗转送到英格兰时,已变成了一贫如洗的孤儿,那年他14岁。1945年至1946年,他成为英国陆军情报部的一名士兵,在被派往德国期间,目睹了21名法西斯魁首被送上法庭。之后,他参加了伦敦一个调查德军在法国和荷比卢三国战争罪行的小组。复员后,科尔泰就读于英国中央美术及工艺学院,开始舞台设计方面的创作。
  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国家剧院、斯德哥尔摩歌剧院、东京文化宫等世界一流剧院设计了200多台话剧、音乐剧、芭蕾舞和歌剧的舞台布景。他的设计既统一于剧情,又保持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他把本是附属于剧团演出的布景设计,变成了与绘画、雕塑一样充满个性的舞美艺术创作。他曾获得过英国“西区剧协”年度舞台设计奖、布拉格四年展“金马车奖”和大英帝国爵士勋章。现在,科尔泰爵士是英国皇家艺术协会院士、皇家工业设计师、伦敦研究院院士,被公认为英国舞美设计的泰斗。
  今年9月,年逾古稀的科尔泰先生第二次来到北京,出席中央戏剧学院举办的科尔泰舞台设计回顾展。在记者招待会上见到他时,他目光沉静而安详,满头白发与黑色便装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他在主席台上所有人讲话之后,慢条斯理的第一句话就把大家逗笑了:“非常高兴能回到北京,他们说了许多我的好话,希望大家看完展览后能发现,他们说的是实话。”他的诙谐,使绷起来的距离感顿然消失。科尔泰先生这样简述他的设计思想:我在进行舞台设计时,不是要再现戏中的一个地点和主题,而是要给这部作品带来新意;不是仅仅知道讲的什么故事,而是要发掘它的精髓和本质。我最关心的,归根到底是戏与当前人的关系。他说,对自己的专业不能过分孤芳自赏,因为你不可能忽视观众,不可能不关心社会。每一部戏的创作,都有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社会,他最关注的始终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观科尔泰先生的作品,很难用现代或是古典、写实或是抽象来给它归类,他的选材不拘一格,既用传统的木板、布料,也大量采用各种金属、镜子和最新化学材料,还有从生活中随手取来的各种东西;他的创作手法更是别出心裁,出人意表,从使用实物道具到利用抽象的几何图形、镜面反光等。但无论他采用的是什么形式,最具光彩的都是他所表现的意境。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的布景,是科尔泰1967年为伦敦国家剧院而设计的,使用了当时最新的一种有机玻璃材料,许多根有机玻璃棍从天棚垂下来,泼上了斑驳墨影的有机玻璃板斜衬于后,灯光下,那种漫步林间的意境,匪夷所思,妙不可言。1972年,他创作的《小店主》舞台,可谓寓意深长,一只不锈钢条制成的巨大天平占据了整个舞台,很有几何图形的线条美,饰演贫民与贵族的演员分立于天平的一方,两个人物随着剧情发展而高低变化,隐含着身份、地位的变化。看后令人叫绝。
  1983年他为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设计了《西哈诺》的布景。他认为整个剧情的基调是秋天,又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便将背景设计成颇具象征意义的一朵大菊花,而造型上又吸收了法国大教堂花玻璃窗的效果。这一背景可说是简洁至极,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和设计学院教授帕米拉对我们说,所有看过这部戏的人都赞叹:“美极了!”
  科尔泰为《大都市》做舞台设计是1989年,他把汽车的变速箱放大成一座厂房,压缩成块的汽车残骸是车间的基座,地铁站口的升降梯矗立在舞台两侧,汽车时代大都市的氛围营造得淋漓尽致。
  1996年,他为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设计布景,几处摹绘山水的地方,丛林叠嶂,层层悉见,让你在三维雕塑空间里玩味二维绘画的色彩,意趣盎然。他的最新作品是今年为《去年夏天》设计的舞台布景,该剧女主角是一位富有的姑娘,但人们认为她的精神有问题。科尔泰把整个舞台设计成一座优雅的庭园,但进入庭园的门开在一个头颅的下方,灯光呈绿色时,你看到门旁是一棵大树,呈红色时,则是血脉流动的头脑,不由得你要浮想联翩……
  近读科尔泰,他的确不愧为大师,在被他点化得简约而传神的一个个舞美作品中,你既可感受气势磅礴,也可体会摄人心魄。而最令人心动的,恐怕还是蕴涵在他作品中的创造性思维的酣畅淋漓。“去试一试老师告诫你不要做的方法。”他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