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化险为夷靠科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化险为夷靠科技
  ●圩段严重崩岸,危及十五万人生命安全
  ●专家组长很快拿出紧急处理方案,咆哮江水终被驯服
  ●认真细致勘察、及时合理指导、果断决策排险,关键时刻敢于负责
  6月26日下午,身为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局长的董光琳接到省防汛指挥部的紧急通知,要求立即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4个专家组赶往安庆、巢湖、池州、芜湖等长江抗洪一线,检查督促,从技术上指导当地军民的防洪抢险。
  27日上午,安庆市同马大堤怀宁县跃进圩段发生严重的崩岸,危及圩内15万人的生命安全。董光琳当即率工程技术人员从安庆乘铁驳船逆流而上。董光琳一边重点勘察岸崩情况,一边突出勘察江水对堤岸的冲击力,边看边绘制草图。根据江水的流速和顶冲等水利工程学理论,并结合以往多年来抗洪抢险的经验,董光琳很快拿出应急处理方案:沿崩岸区200米岸线抛一万方石块,进行抛石护堤。数千军民按此方案奋战几个小时,翻滚的江水终于得以驯服。
  8月2日,安徽省长江干流水位上涨到最高点。由于受高水位长时间浸泡,枞阳江堤更是险象环生,渗水、管涌、滑坡、堤身裂缝等重大险情不断发生。当天的一大早,查险的干部报告:发现此段江堤多处发生滑坡,堤身严重渗水,并出现了80米长的裂缝,险情还在继续发展。安徽省委副书记方兆祥赶到现场,提出死保高沿圩,要求立即制定抢险方案。说时迟,那时快,董光琳与高级工程师王勇、琚兵等冒着江堤随时都要崩塌、人随时都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直奔现场,下到堤脚,经过仔细的勘察发现,堤身开裂和滑坡,是因为没有及时的开渗导沟,民工在堤脚打桩,做不透水支撑,而导致渗水点抬高所造成的。董光琳提出在堤内坡用石子装袋作透水支撑,并在堤身开渗导沟,用砂石压渗等处理方案,并迅速实施。当工程进展到一半时,原堤身较高的渗水点迅速降低,原来冒出的浑水也很快变清,险情得到有效控制。顿时,江堤上的干部群众奔走相告:“水利工程专家真有办法,高沿圩保住了,董局长立了大功。”
  抗洪抢险,人命关天,作为专家组组长,在抗洪排险的关键时刻,拍板定案,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敢于负责的精神。对每一个险情的处理是否及时、科学、合理、安全,这对专家来说,每次都是严峻的考验。8月17日中午,枞阳县江堤下段普济圩农场段出现长200米、宽1到2厘米纵向裂缝。董光琳率专家组火速赶到出险地点,紧急察勘现场,商讨对策时,有的同志提出在外江抛石固脚,内堤填土压平台,以防堤身滑动的常规方案。但是也有一些技术人员对这一方案提出了质疑。这时,面对不同的意见,如何决策事关成败。作为专家组长的董光琳,对同志们提出的常规方案,算了一下,如果按这个方案,需要的工料多、人力多、时间长,按照当时的险情是不允许的,这么多的原材料一时也难以保证。董光琳在认真仔细分析险情之后,认为裂缝的原因是因为新挑堤与老堤结合不牢造成的。根据老堤的高程和宽度,完全能够抵挡当时的洪水。据此,董光琳果断作出了开挖裂缝,回填粘土夯实,用薄膜覆盖江堤的处理方案。董光琳对指挥防汛的农场场长说:“按照这个方案实施,出了问题我负责。”
  长年的劳累,使董光琳患上多种疾病。严重的高血压一直在折磨着他。在今年防汛这段紧张的日子里,董光琳的血压急剧上升,经常头发昏,体力不支,但他硬是挺了过来。在长江杨墩站抢险时,董光琳感染上了血吸虫病,至今未能治愈。他还患有严重的痔疮,经常出血,在巡堤查险时,董光琳强忍着疼痛,从来没有吭一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