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孩子的心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7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人生一得

  孩子的心灵
  李体锋
  初秋的吐鲁番,太阳仍跟老虎似的冲人发威,坐在车上的我身上不知被汗水浸湿了多少次。车一停,我赶紧找到水池子,拧开水龙头刚要洗脸,可挂在胸前的相机恰恰垂在和水龙头水平的位置,而四周又偏偏找不到能放或能挂相机的地方。我正发愁时,忽听身旁传来悦耳的童声:“叔叔,我来帮你拿照相机好吗?”我扭头看去,原来是个10岁左右的女孩,颇有礼貌地站在那儿,两眼盈笑,双手微张着。我不禁脱口说了句:“这孩子,真好!比我这样的大人都强。”
  我想起丰子恺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我企慕孩子们的生活天真,艳羡孩子们的世界广大。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又觉得人世间各种伟大的事业,不是那种虚伪卑怯的大人们所能致,都是具有孩子们似的大丈夫气的人所建设的。”通过这女孩子的举动,我深感自己在待人接物等方面不如孩子。
  扪心自问,我有几次像那位女孩那样谦恭地自荐于需要帮助的人的面前呢?有几次主动无私地去为他人做点事呢?年龄徒长,成熟为虚,脑袋中多了桩桩“顾虑”,种种“考虑”,骨子里平添了数不尽的杂念和私欲,离孩子时的天真、纯朴、自然、厚道相去渐渐远了。
  那么,我所做的服务性工作又怎么和“水平”、“一流”能联系到一起呢?这固然主要有我主观努力不够、自身修养不到家的因素,但换个角度看,这里面也有受环境的影响随了“大流”的问题。“凡事都得求个结果,求个利益”,成了如今很多人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很多人片面地认同和接受了这种价值观,以“结果”、“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凡事有结果,有利便投入,便热情,反之则冷淡,拒人于千里之外。
  殊不知,世界上好多事是无利可得的。比如前些时候的抗洪救灾,许多战士流淌了汗水,许多人捐献了钱物,谁也没有想个人有什么回报。我自己大概也是太看重“结果”,太追求“利益”了,待人接物、为人处事自然就少了那位女孩那样明知对个人来说没有结果,没有利益,也要去做的念头,真是令我汗颜!
  一位中国古代哲学家曾说过:天道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不为自己,反而能成就自己。西方也有句谚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话都很有道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