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田野上的脱贫工程——山东省商河县“联户致富”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8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田野上的脱贫工程
  ——山东省商河县“联户致富”纪实
  本报记者 宋学春
  山东省商河县位于黄河以北,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县还有3600多农户处于贫困线以下。今年初,他们一改过去的扶贫形式,推出了党政干部“联户致富责任工程”,决心用三年时间,让这些贫困户走上富裕之路。
  自戴“紧箍咒”
  今年初,县里几大班子通过下基层走访群众,调查分析认为,商河县民政局63名民政干部同63名优抚特困户“一帮一,结对子”的做法,深得群众赞誉,值得推广。县里的决策者们决心以此为突破口,帮助贫困户脱贫。
  商河县决定借鉴县民政局“民政联系户”的经验,在全县实施党政领导干部“联户致富责任工程”。在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慎重地选好联系户,确定自己的联系点。因户制宜选准致富突破口。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确定扶贫方式:资金扶持、技术扶持、人才扶持、智力扶持、物资扶持。
  记者在“联户致富责任工程”办公室见到,每个帮扶责任人都与联系户签订了脱贫致富责任书。为了接受社会监督和增强领导干部帮扶的责任感、紧迫感,在每个联系户的门口都挂有“领导联系户”牌子,全县统一编号,上面写有责任人姓名。“为了使这些贫困户尽快脱贫,我们县的党政干部都戴上了自我加压的‘紧箍咒’。”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
  300名科、局长以上党政干部,成了联系全县300个贫困户的第一批联系人。半年多来,他们选择了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八大类300个致富项目,已经累计注入资金40.4万元,收到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走进贫困户家庭
  联系贫困户是个老题目,起初不少干部还以为是搞形式、走过场,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率先垂范,在树形象的实践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扑下身子,真正走入贫困户家庭,成为贫困户的家庭成员。
  白桥乡东瓜王村是县委书记宋玉国的联系点,“联户致富责任工程”启动后,他选择村里最穷的任连秋家作为自己的联系户。任连秋几年前曾经养过猪,因不懂技术、规模小,又赶上市场行情不好,养猪非但没能赚到钱还赔上了本。宋书记根据他家的情况,帮任连秋选择了养猪致富的路子。记者前去采访时,任连秋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圈里30头猪8月底出栏,按毛猪每斤3元算,保守估计,一头猪能净赚150元,30头就是4500元。春节前再养一茬,用不了一年就能扔掉穷帽子了。
  干部们在帮助贫困户脱贫上不是一味地“施舍”,而是着眼于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贾庄镇孟东村孟庆家承包了5亩果园,但因缺技术,果树坐果少、品质差。县人事局局长郭玉礼同他结为“对子”后,决定从技术上对他进行帮扶,为他购买了2万个苹果袋,实施苹果套袋技术,并按照农时季节,请来技术员从施肥、剪枝、防治病虫害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今年孟庆家果园可增收4500元以上。
  商河县的党政领导干部在联户致富的过程中,掏出的是一颗心,献出的是一片真情。
  诚心赢得民心
  “通过联户干部,转变了我过去对党员、干部的看法。”胡集乡前大庄村村民李道富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李道富曾因穷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县委副书记、县“联户致富责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孙瑞祥同他结“对子”后,帮他一块儿分析受穷原因,共同寻找致富的门路。根据他家劳力多、粮草多的实际,鼓励他养猪致富。李道福没有本钱,孙书记给他送来3000元,建起了新猪舍,买进了20头仔猪。打那以后,李道富小两口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用他们的话说:“人家孙书记对咱这么好,再富不起来,以后咋有脸见人呀!”
  党有爱民意,民有报国心。今年麦收后,玉皇庙镇党委书记杨丙洲的联系户,赵美玉村村民王玉庆把打下的第一场小麦晒干扬净,又用筛子过了三遍,去除杂质,第一个将最好的小麦交给了国家。
  奉献一颗爱心,能引起千万颗心的共鸣。商河县干群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全县上下形成了一股同心同德抓经济、求发展的热劲。今年1—8月份,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8%。用商河县委书记宋玉国的话说:“正在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联户致富责任工程’,为我们架起了沟通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