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创汇第一村——记江苏镇江市龙山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2
第2版(经济)
专栏:

  创汇第一村
  ——记江苏镇江市龙山村
  本报记者 龚永泉
  编者按:一个村办企业,以2.4万元起家,经过十年奋斗,发展成一个年销售收入几十亿元、创汇上亿美元的外向型企业集团。龙山村的业绩,令人赞叹不已。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最重要的是龙山村人善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即按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办事。具体说来,就是龙山村人按鳗鱼生长的自然规律办事,按鳗鱼生产加工产业化的规律和销售市场的客观规律办事。龙山村的成功,也给人们提供了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如何办好企业的重要启示。
  自1994年以来,江苏镇江丹徒县龙山村就连续成为全国村级创汇第一名。去年,龙山集团公司实现销售31亿元,利税1.8亿元,出口创汇1.5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9.3亿元,利税6373万元,出口创汇4310万美元。
  把养鳗拓展成鳗业
  龙山集团是从养鳗起步的,10年来,由养鳗向两头延伸,把养鳗拓展成了包括饲料加工、烤鳗和鳗苗培育的鳗业。
  前4年里,龙山只从事养鳗和成鳗出口,附加值低。从1992年起,开始创办烤鳗厂。目前,已拥有12条烤鳗生产线,分布在江苏、广东、浙江等地。
  生产烤鳗,鳗鱼头、内脏、骨头等下脚料占鳗鱼重量的10%。集团从科技上找出路,将这些下脚料充分利用起来:利用鳗鱼头生产具有保健功效的鳗精;研究成功烤内脏;从鱼骨中提炼骨油,既可作为高档日用化工产品的添加剂,又可作为鳗鱼饲料的添加剂,剩下的骨渣还可作为甲鱼饲料的原料。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亚洲鳗苗濒临枯竭。公司将养殖品种由亚洲鳗转向欧洲鳗,投资4亿元在江西玉山创办了欧鳗培苗基地,并引进欧洲鳗苗1.4亿尾,占国内引进总量的40%。
  科技是腾飞的翅膀
  鳗苗被喻为“软黄金”,最多时江苏有近200家养鳗场,但目前只剩下了5家,龙山集团为什么能脱颖而出独领风骚?龙山人说:是科技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发展养鳗之初,龙山也是按照日本的温室加养鳗池的模式进行的,能耗大,成本高。后来同南京农业大学水产系挂钩,共同研究出露天养鳗加温室的新模式,即2月至4月用温室养鳗,5月至10月进行露天养鳗,使每吨成鳗的成本下降15%。
  龙山人来到广东创办养鳗场,先后碰到两大技术难关。一个是土壤酸性大,鳗鱼死亡率高达15%;第二个是泥池起鱼困难,出鱼率仅为85%。他们请来广东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两道难题均迎刃而解:在鳗池中投放石灰,中和水中的酸碱度;起鱼时投放适量的高锰酸钾,造成水底缺氧,促使鳗鱼全部浮游水面,出鱼率达到98%。
  说到龙山的人才,首推集团董事长黄澄清和总经理刘和平,他俩原在一大型发电厂分管和负责温水养鳗。10年前,时任龙山村支书的吕德庆硬请软磨,把他俩请到龙山挂帅创业。他俩靠2.4万元起家,带领大家挖鱼池、拉电线、建厂房,13个月未拿一分钱工资。村民们常说:“没有黄澄清、刘和平就没有龙山的今天。”他俩则说:“没有龙山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目前,龙山集团招聘的经贸、管理、外语等方面的中高级技术人员近400名。
  产加销最佳组合
  在龙山,上上下下都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哪里适宜发展就到哪里发展,哪里能赚钱就到哪里干。”目前,龙山已形成以下格局:70%的资产在外地,80%的利税由外地分公司所创造。
  应该说,龙山本地养鳗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鳗苗毕竟不产自本地,气温也比不上南方一些地区,但从分布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广西、宁夏等地的30多个分公司整体看,目前龙山集团的养鳗优势比谁都强,黄澄清称之为:“将别人的优势整合成自己的优势。”
  龙山异地投资几乎覆盖了产加销各个环节。长江下游盛产鳗苗,集团的鳗苗收购点就设在捕捞区。鳗鱼市场在日本,就寻求日本大商社和与日本有长期贸易往来的国内外贸公司做代理商,并在日本开辟了自己的直销渠道。仪征化纤公司热电厂余热资源丰富,就在那里搞温室鳗种培育,建成了28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温室鳗种培养基地。去年6月,集团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购地1500亩发展鳗鱼养殖业,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