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焦裕禄的遗愿实现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3
第2版(经济)
专栏:

  焦裕禄的遗愿实现了
  新华社记者 赵德润 张玉林 王阿敏
  焦裕禄生前曾满怀激情地撰写一篇题为《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文章,提出要制服风沙、内涝、盐碱,让重灾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可惜文章刚开了个头,42岁的焦裕禄便英年早逝。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他的遗愿真正得以实现。
  重访兰考,很难把现实与历史联系到一起,改革开放为兰考塑造新的形象
  许多人至今对电影《焦裕禄》中那风沙弥漫的荒凉景象记忆犹深,但很少人知道那是异地取景。
  1990年深秋,电影《焦裕禄》的摄制组来到兰考。为了真实再现焦裕禄当年同“三害”斗争的场景,导演乘车在兰考转了一圈又一圈,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荒漠景象,连连感叹:“我们印象中的兰考变了!”最后不得不转移到大西北浩瀚的沙漠地区补拍了外景。
  金秋时节,我们乘车沿着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兰考大地上穿行,去探寻这一历史性的变迁。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巨大的色彩斑斓的画卷:一座座绿树掩映的村庄,一片片硕果累累的果园,成方连片的农田林网、郁郁葱葱的泡桐林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庄稼。黄河故堤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当年让群众吃尽苦头的大面积沙荒,更是难觅踪迹。由点、片、网、带构成的巨大绿色屏障从根本上锁住了风沙。
  濒临黄河的兰考县历史上深受黄水之害。据县志记载:兰考县城,久无固地,洪水一来,县官带上大印四处奔逃,脚落在哪里,哪里便是县址。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时,面对的仍是1600多个沙丘、26万亩盐碱坡和28万亩涝洼地。
  在这块土地上,焦裕禄带领人民与“三害”苦苦战斗了一年零四个月。他为兰考贫困面貌的改变打下了基础,播下了希望。
  焦裕禄躺在病床上向来人打听年景的一幕,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足可告慰他的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兰考农业产量成倍增长。1997年,全县粮食总产已达3.5亿公斤,相当于20年前的2倍,棉花、油料增产更多,农民人均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元猛增到1696元。64万兰考农民啼饥号寒的历史犹如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
  红庙乡关东村,原来是有名的乞丐村。村党支部书记游安民掰着指头对我们说,过去我们村吃了国家50多万公斤统销粮。就这样,每年过完春节乡亲们还要成群结队地外出要饭。俺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能过上“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
  兰考县城处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去窄小的十字街道,如今被10多条宽敞明净的大街所代替。街道两边各种公共设施林立,大大小小的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一片繁华景象。
  从千亩枣园受到启示,兰考成为全国最早推行大包干的地方之一,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977年春天,党组织派刁文来到兰考。他是焦裕禄去世后的第四任县委书记。拨乱反正和恢复经济的艰巨任务一个个摆在他的面前。
  刁文苦苦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兰考穷困的“风口”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让全县人民尽快吃饱肚子?他透过黄河故道上的风沙迷雾,分明看到一个人为的“风口”:多年的“左”的错误剥夺了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权利,许多农村政策从根本上违背了农民的利益。要尽快改变兰考面貌,必须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
  黄河故道上的杨山寨大队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张中周大胆提出要把千亩枣园包给各家各户,得到了县委书记的支持,结果一包就灵。这一年,包“灵”了枣树包花生,包“灵”了花生包麦田。一个“包”字在兰考大地迅速放大、扩展。群众喜气洋洋,出门蹬大轮(扒火车)逃荒的人也纷纷回到村里。
  1979年初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放宽农村政策,让农民休养生息的精神下来了。倍感振奋的刁文顾不得春节回家同亲人团聚,连续召开各种会议,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传达到最基层。从此,热气腾腾的生产热潮开始掀起。这年秋后,兰考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净增2250多万公斤,一举结束了长期吃统销粮的历史,还破天荒地卖给国家75万多公斤余粮。
  大包干,实实在在包出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连续几个冬春,兰考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疏浚河道,挖渠打井,引黄灌溉,淤地压碱,全县95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80万亩,28万亩盐碱地也改造成粮棉高产田。
  桐木制成古筝,葡萄酿成名酒,兰考人学会了闯市场、创品牌、与外商打交道
  兰考人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新生活的追求。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在全县人民面前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焦裕禄为了抗御风沙曾倡导栽植泡桐,他亲手栽下的一株泡桐如今已长成双人合抱的大树,被称为“焦桐”。目前全县泡桐的蓄积量达88万立方米。愈来愈精明的农民从出卖原木,逐步发展到搞桐木加工,各类木器厂在兰考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加工产品也由简单的桐木电料发展到桐木拼板、装饰材料等。
  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泡桐已经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1990年6月文化部委托中国音乐学院举办国际比赛,兰考人送去57台琵琶、古筝供参赛者借用,比赛刚结束,便被抢购一空。全县办起了10多家民族乐器厂。1994年,轻工业部和中国音协把兰考确定为民族乐器音板生产基地。
  走进一些大中城市的副食品商店和高档宾馆、饭店,赛仙诺、威朗、路易顺等品牌的干红葡萄酒备受青睐。这些香醇可口的红酒是地地道道的兰考产品。
  这个县的沙区昼夜温差大,很适宜葡萄生长。但由于县里没有像样的龙头企业,葡萄常常卖不出去。后来县里建起了葡萄酒厂,生产也不景气。1996年,兰考人与大企业三九集团合作建起了股份制企业三九葡萄业有限公司。1997年春,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从法国引进一条葡萄酒生产线,选派人员到法国培训,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的南彰乡周庄村,党支部发动农民集资3万元,办起了制帽厂。组织专人到外地采购材料,然后分给农户按规格加工,交到厂里后统一销售。这个不起眼的小厂越滚越大,加工农户扩展到邻近的十几个村,形成帽业集团。1997年生产帽子达1100多万顶,销售收入3647万元,实现利税456万元。200多家销售专业户把产品推销到华北、西北、东北20多个省区的城乡市场,人称“周庄的帽子满天飞”。
  市场经济的大潮,迅速改变着兰考农民的传统观念,农民们把“原”字号产品,通过数千家企业加工成工业品运往城乡大市场,获取更丰厚的利润。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这些分散的企业正在走向联合,相继组建起制帽集团总公司、兰桐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葡萄酒酿造集团公司等。
  新的形势下,兰考县委要求每个干部既要适应历史性的转变,又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91年2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到兰考视察。在焦裕禄纪念馆,总书记殷切希望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培养更多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1991年开始,河南省委在全省县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以弘扬焦裕禄精神为宗旨的“焦裕禄杯”评比活动,兰考县委坚持每年选拔“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在自然灾害频繁的岁月,焦裕禄似一根擎天柱,给站在绝望边缘的兰考人带来了希望。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级干部如何弘扬焦裕禄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20年来,从刁文、王祖德、徐宗礼到卢大伟、宗家邦,兰考的5任县委书记都在不断进行探索。
  3年前,37岁的宗家邦走马上任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干部教师工资发放困难。他同县政府领导一道,从改革和发展经济入手,对濒临倒闭的几家预算内企业通过承包、兼并和租赁等多种形式改制,使困难企业焕发出生机。同时督促税务、工商、物价等行政执法部门,检查堵塞税务征管中的“跑冒滴漏”,把该收的全部收上来。凭借财政收入两年翻了一番多的实力,兰考县保证了干部、教师工资的兑现,从而稳住了干部和教师的心。
  说到干群矛盾,宗家邦想起一段往事:焦裕禄的儿子、原兰考县坝头乡党委书记焦跃进,是一个既勇于开拓又严于律己的好干部,一次到农村检查工作,一位老农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你的父亲老焦书记都是给我们送东西,而你却是没完没了地从我们口袋里掏东西,这是为什么?宗家邦从这番话里认识到,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负担问题。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首要的是取消各类不合理集资、摊派,切实把农民的负担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额度以内。于是县委、县政府派出工作组,逐乡逐村检查减轻农民负担的落实情况,把全县农民的负担严格控制在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4%以内。这一下,又稳住了农民的心。
  今年抗洪救灾中,上级从兰考紧急调拨1000立方米石料,从下命令到运出只用了几个小时,干部身先士卒,3000多名劳力纷纷到黄河大堤上义务劳动。指挥这场战斗的县长朱恒宽深切感到,做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最根本的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干部越多,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越强。
  谈起兰考的变化,朱恒宽说:“这两年兰考的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100多个县市中上升了24个位次。但是在全省、全国还算不上先进。有党中央正确领导,再有一大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干上它几十年,兰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本报有删节)
  压题照片:锁住了风沙、改善了气候的泡桐林。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