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拓民办高教之 荒育复合高级人才——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拓民办高教之荒 育复合高级人才
  ——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纪实
  本报记者 陈兴贵 陕西日报记者 张立
  西安翻译培训学院闻名遐迩,正值1998年新学年开学之际,记者到该校采访。出西安城门,驱车南行约40分钟,我们便来到该校校部———陕西著名风景旅游区翠华山下。占地几百亩,校舍10多万平方米的偌大校园东傍太乙,南依翠华,北望西安,上近“天都”,风光旖旎,环境幽静,确是一处办学的好地方。
  如何认识和办好民办高校,是我们和“西译”院长丁祖诒的交谈中心话题。
  火爆的’98招生和“独木桥”的加宽
  话题从刚刚结束不久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的1998年招生开头。今年,该院原准备招收3000名新生,不料,全国各地来了1万多人。加上前来考察的家长、亲友,一下子3万多人云集“西译”。那几天,每天有百余辆中巴从西安火车站开往翠华山下,学校所有的人都动员起来一边接待,一边劝说,一边向别的学校推荐。许多人眼熬肿了,声音变哑了,有的累倒了,可怎么解释、劝说也不行。孩子们求学的热切期望,父母亲友的真情实意,使学校实在不忍心将这些只差几分未能被大学录取的学子推出。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他们一下子就由原计划招收3000人增加到6800人。“西译”招生的火爆震撼了神州大地民办教育界。
  话题从生源如潮转到民办高校的兴起。
  50岁辞去一所国立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选择了在民办高校这块土地上拓荒的丁祖诒院长回想10年前的决定时说,这是他经过长期思考后的理性而无悔的抉择:我国每年有几百万高中毕业生,而能考入大学的仅占1/3。绝大部分并非学习不好,也不是不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实在是“独木桥”太窄,竞争太激烈了。接受完高中教育的青年学子,是一个值得十分珍视的群体。他们有着良好的基础教育的基础。高考落榜生就像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再给他们添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高校里继续深造,他们就完全可能成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他们同样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如何创造条件,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能走进大学的大门,这是他许久以来在思考的问题。“希望工程”解决的是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上学读书的孩子的问题;而他,要解决想上学、家庭尚有能力供其上学而无学校可进的这部分青年的读书问题。他称这是“第二希望工程”。
  国家财力有限,无力办更多的大学,招更多的学生。可否集民间财力,办民办高校,开拓一条让更多青年人入大学就读的新路呢?许多有识之士都有此想法。但诸多的现实问题和风险,使不少人望而却步,故思考、议论的人多,而敢于真正实践的人少。世上总得有拓荒者,创新者,探路者,冒险者。这正是他决定走这一步的初衷。
  10年前,在西安城一条灰暗的巷子里,挂起了一个不起眼的西安外国语联合培训部的牌子。这是一间租来的教室,约二三名工作人员。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从这里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和成势,自有其演进的规律。然而社会的需要,历史的潮流,发展的趋势,前进的方向,是“顺”还是“逆”则是决定其成败盛衰的决定性因素。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青年一代渴望学习的热忱,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家长自觉教育投入的热情,构成了“西译”迅速成长的坚实基础。西安高等院校多,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又成为“西译”生长、发育、成熟的难得的有利条件。他们坚信自己从事的事业是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的,是社会需要的,是充满生命力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以这样的心境,以质量开路,从小到大,滚雪球般艰苦奋斗,发展成为今天拥有1.3万全日制住校生,拥有价值2亿元的教学和生活设施,让有志者潜心读书的全日制民办高等学校。
  复合型人才和准军事化管理
  民办大学既然不同于国家所办的大学,自然该有其自己生存、发展、壮大的空间。“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的定位,面向市场的应变能力和严格管理,则是“西译”最本质的特征。
  改革传统的相互分割的课程设置,以培养造就复合型外语类实用人才为目标,建立相互配套的课程设置,是“西译”教育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该校,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一年半内,必须学完大专英语全部课程,打牢坚实的外语基础,通过自学考试或学历文凭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或本科学历,继而选修学院设立的各种涉外专业,如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旅游、计算机应用、涉外秘书、市场营销等,在学完这些专业的全部课程后,还必须掌握多种现代化技能,如外文打字、微机应用、礼宾礼仪、现代公关、外贸函电、书法、小汽车驾驶等。学生经过为时3年或4年的学习,能成为适应一般涉外工作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为了确保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维护学校声誉,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该校实行不同一般国立大学的严格管理。一是把校内同校外严格分开,学生不到周末,一律不得出校门,旨在排除外界干扰;二是男女公寓区严格分开,女生公寓有女警卫值勤,不准男生进入;男生公寓有男警卫站岗,不准女生进入;三是教学区与公寓区严格分开,课间休息与自习课,可去图书馆或看原版外语录像,就是不准学生回公寓。这里,学生一律住宿,实行早读、晚自习;这里,在校学生必须佩戴校徽,衣着要求整洁大方;这里,学生严禁吸烟、喝酒、打麻将,也禁止谈恋爱;学生每周要保证上30节课,还外加早读和晚自习。
  乍听介绍,觉得“西译”的管理似乎过严;听过丁祖诒院长的谈话,又不得不为“西译”的深思熟虑所折服。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3年、4年会很快过去。“西译”不具备自己颁发国家文凭的资格,不包分配,完全依靠市场选择。质量,便是学校的生命线。如不严格管理,不抓紧时间,学生就难完成学习任务,学校也就不易达到确定的目标。管理体制、管理办法要为培养目标服务。在严格的管理条例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管理者的一片苦心。
  市场的青睐和“西译”的启示
  “西译”的教育模式、定位和管理,都紧密和人才市场相接。选优汰劣,这是市场的法则。既是公平的,又是残酷的。没有名牌国办学校的文凭,从该校学生就业言,确实是极大的不利。然而,这不利变成了学生分外奋发的驱动力,成为学生自愿接受严格管理的优势条件,进而又变成了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有利因素。1996年,该校学生毕业前就被海内外137个单位抢聘一空;1997年5月份,该校的1000名应届毕业生就被上门的108家三资企业聘用。6月初,南方又有10多家大型企业来函索要数百人;今年6月,该校应届毕业生已被聘走97.6%。“西译”的学生仅有自学考试的文凭,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一位用人单位的老板作了这样的回答:这里的学生一是能吃苦,二是多面手,三是口语能力强。
  我们人虽离开翠华山,可“西译”的影子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际。丁祖诒院长对我们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希望我国有一所世界知名的民办高等学府。我国人口众多,仅靠国家办高校,无法满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因此要发展民办教育,要创办第一流民办高等学府。民办高校,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西译”的实践不是证明这是可行的吗?
  如何区别教育家和学商,这是我们面对民办高校发展中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办学收入的流向,是真办学还是假办学,是教育家还是学商的试金石。有钱了,是分尽用光,中饱私囊,挥霍浪费,还是用于教学硬件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一看便十分清楚。“西译”11年为国家积累了两亿元固定资产,258亩地的自有校园,10万平方米的自有宿舍,20座多功能语音实验室,800台486和586多媒体微机群,300多间教室均安有闭路电视系统和摄影监控系统,2000间学生宿舍装有2000部长途直拨电话,所有学生每人一副调频无线耳机,初具规模的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学生宿舍的取暖设备,食堂里的售饭微机,不难看出这所学校的办学精神和管理水平。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其学识品位和思想情操至关重要。丁祖诒院长有多年教学生涯,曾担任过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懂英、日、德、俄四门外语,有近百万字的译著。他创办翻译培训学院,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他把对教育的热爱同自己的专长结合在一起,找到了发挥自身潜能和充分利用社会外语人才的一个结合点。这无疑是“西译”办得好,得到社会认可与好评的重要原因。
  我国正在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西译”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其在办学模式、学校定位、管理、效率和人才市场的紧密联系、办学效益诸多方面都有不少新的探索和为实践证明成功的经验。作为一种新的高等学校办学类型,“西译”给我们的启迪应当说是多方面的。
  压题照片:西安翻译培训学院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建的“西译大厦”规划图。(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