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艰辛八载情——访德国专家舒尔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3
第7版(国际)
专栏:友谊奖人物专访

  艰辛八载情
  ——访德国专家舒尔茨
  本报记者 吴绮敏
  编者按: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每年约有8万人次的外国专家、海外华人专家来华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同样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为了表彰外国专家的在华业绩,国庆前夕,国务院向46位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颁发了1998年度“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给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这些外国专家在华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呢?从今日起,本报特辟专栏,陆续介绍他们中的几位代表,以飨读者。
  9月29日,在1998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上,德国专家尤根·舒尔茨(见上图)由衷地表示:“这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将永远记住这一天。”这项殊荣为58岁的舒尔茨在中国的8年业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舒尔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了37年,是一位资深的高级主管。即将回国的舒尔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他参加创立的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西门子在华39个合资企业中规模最大、最为成功的企业。
  回想当初,德国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电子工业部就建立生产程控交换机的合资公司所进行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谈判历时4年,舒尔茨作为德方的项目代表,不知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以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诚恳的合作态度,赢得了中方合作者的赞扬。1988年到1990年间,舒尔茨作为德方主要负责人,参与了合资公司的筹建。1990年,公司正式成立时,他已爱上了北京,因此当西门子总部问他是否愿意被派往在北京创立的这家公司时,他痛快地答应了。这一选择把他引入了一段富于挑战性的8年生涯,令他终生难忘。
  在中国,舒尔茨的事业蒸蒸日上。公司成立之初的生产目标是年产30万端口,然而在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面前,这个数字却在不断突破。在其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线上,今年可望达到700万端口的生产能力。到目前为止,该公司累计产量已达到1500万线,今年该公司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23%。舒尔茨说,中国的电信事业飞速发展,市场容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拥有最新的技术,云集了许多大型项目,因此,他的公司得到了众多的机遇,甚至超出了最初的想象。他认为,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中国有更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在中国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
  作为公司的生产总经理,舒尔茨最乐于称道的是该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影响。他说,在1600多名中德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产品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运转良好,客户们总是说他们的产品质量好、性能优越。他特别指出,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员工的勤奋和智慧。
  说起对中国的感情,舒尔茨谈到他多年以前在孟加拉国的一段经历。当时,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买了一部德国造发电机,但是使馆人员看不懂德文说明书,无法投入使用。舒尔茨得知此事后,立即派工程师去帮忙,解决了问题。从此,他与中国外交官结下友谊。他经常被邀请去使馆做客,还得到了来中国旅行的机会。后来,随着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时间的延续,他越来越喜欢中国,热爱中国人民,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
  舒尔茨在中国的事业得到了家人的通力支持。妻子深受他的影响,也来到中国,在德国驻华使馆工作。她曾多次参加中国福利机构的慈善募捐活动,帮助一些生活不幸的人。他们的女儿8年前只有13岁,她自愿放弃了在德国的学习生活,随父母来到中国。她就读于北京五十五中,毕业后进入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他们一家在中国目睹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舒尔茨自己也切身体验了中国百姓的生活,比如,在公司创业之初,舒尔茨每天骑着老式的上海产凤凰牌自行车上下班。舒尔茨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他每日早7时至晚7时的工作过于繁忙,使他无暇学习中文,不过妻女都是他的语言助手。
  采访快要结束时,舒尔茨特意对记者说,他的母亲已经83岁高龄,急需他的帮助,在德国他还有儿孙,所以他需要回德国了。今后,他每年都可能来中国一两次,办一些讲座。舒尔茨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现在的中国人享用的许多东西都是在5年前无法想象的。“我热爱中国,衷心祝愿她以稳健的步伐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我确信那时我还会回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