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龙江精神”写新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3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龙江精神”写新篇
  龚达发 江宝章 杜若原 王建平
  60年代福建龙海人民的“龙江精神”传遍神州,教育了监利人民。今年的抗洪抢险中,湖北监利县人民“舍小家,保大家”,为保武汉、江汉平原,4次扒口分洪,上演了90年代的“龙江颂”。而龙海人民对监利县人民重建家园的支持、帮助又是那样情真意切。“龙江精神”正在发扬光大……———编者
  洪水缓缓消退。这里原本是丰饶的田畴,富足的家园,洪水冲垮了成片的屋舍,红砖青瓦依然藏在水中。
  9月20日下午3时,监利县三洲垸。一艘铁驳船上正举行一个特殊的捐赠仪式。
  一位面庞黝黑的长者站立船头,双眼凝望茫茫水天。这位老者名叫郑饭桶,是当年“龙江精神”的见证人。他和福建龙海市委副书记黄春曙一行千里迢迢,从“龙江精神”的发源地来到湖北监利灾区。三洲镇、石岭村1000多名灾民们摇着小船,从四面八方前来参加这次捐赠仪式。在一阵鞭炮声里,郑饭桶代表龙海人民将109万元人民币和价值105.2万元的物资转交给监利县领导,一片浓浓的情意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监利县委书记杨道洲泪洒江水:“‘龙江精神’故乡送来的不仅是救灾资金和物资,而且送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送来了灾区人迎难而上、再造家园的信心和力量!”他说,监利县决定把这笔款项用于受灾最严重的三洲镇石岭村兴建新村,村名就叫“龙海新村”,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段来自祖国大家庭的珍贵情意。
  抗洪救灾,把远隔千山万水的监利、龙海,把相互陌生的监利人、龙海人紧紧地联系起来。
  1963年,闽南大旱,赤地千里。九龙江西溪下游龙海胰5个公社10万多亩良田因缺水而无法插秧。龙海县委果断作出在上游榜山公社堵江引水的决定。群众讲大局,识大体,纷纷加入万人堵江截流大会战。洋西大队村民腾出房屋,安置民工,又调集船只、茅草,无偿支援抗旱救灾。自己1300多亩良田淹没了,但下游10万多亩良田却得到了灌溉。此事经《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广为宣传后又被改编为现代京剧样板戏《龙江颂》,“龙江精神”传遍神州。
  今年6月以来,长江洪水泛滥。监利人民为了保护武汉、江汉平原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舍小家,保大家”,10万群众紧急大转移,4次扒口分洪,300多平方公里的家园化作一片泽国。
  监利人的壮举感天动地,与35年前龙海人顾全大局的“龙江精神”一脉相承,龙海人民深为感动。龙海人民主动要求对口支持监利人民重建家园,在先期已捐献247.2万元物品后,8月底在全市再次掀起捐助热潮。
  全市团员缴纳了1万元的“特殊团费”支持监利团县委,民政局等单位联合在街心公园设点,3天内就收到捐款10多万元,衣物2.5万件;几天时间,角美镇的干部群众捐款超过8万元。一些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也纷纷伸出热情之手,捐款捐物,许多农民也自觉地参加捐献。港尾镇浯屿岛是个小渔村,村里几位老人发出倡议,村民们很快就捐出了4万多元。一位靠养鸡养鸭谋生的残疾人拄着拐杖,往捐款箱里投下50元。“龙江精神”的见证人、原榜山公社副书记郑饭桶和原洋西大队大队长(京剧《龙江颂》中“江水英”的原型)郑流涎如今都已年逾古稀,家境并不富裕,听说要向监利县捐款,当即带头捐出省吃俭用节余的200元现金。当年堵江引水的受益者、山后大队老支书杨金海如今已年老体衰,捐款那天,他请人把捐款箱送到家里捐了200元,他的小女儿和4岁的小孙子也一起捐了款。一些老人还记得《龙江颂》里的台词:“山前山后都是一家人,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监利人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我们怎能不帮助他们呢?”老人们这样说。
  过去,监利百万人民只是从《龙江颂》里感受“龙江精神”;今天,监利人民从龙海人民的真情支援中,看到了比银幕上更加动人的“龙江精神”。作出过牺牲的人,才能深切领悟牺牲的品格与情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