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为大佛挡风遮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3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岩石风化、江水冲刷、酸雨侵蚀等危及乐山大佛。大佛面部呈现大片“黑斑”,佛身杂草丛生,轮廓逐渐模糊,引起国内外人士关注。眼下,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业已展开———
  为大佛挡风遮雨
  本报记者 江南 刘裕国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在四川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乐山大佛雄踞于此已有1200年。
  唐代初建时,大佛并非如现在我们所见这样露天而建———十几层高的大像阁依山势而建,恰好将71米高的大佛包容其中,楼阁顶层露出大佛的面容,微垂的双目注视着三江之水。据说当年大佛通身贴金,与精美的楼阁相映,异常富丽。元末明初,已有700年历史的大像阁毁于战乱;此后500年,大佛便失去遮蔽风雨的屏障。这样,虽然大佛雄踞三江的身姿更清晰地呈现世人眼前,但风化侵蚀、江水冲刷等的影响日益严重,佛身贴金、着色早已不存,大佛面部、衣襟等轮廓逐渐模糊。历朝历代对这尊“震旦第一佛”的维修保护不断,小修小补为多,虽然也有一些较大规模的整修,但缺乏根本性的措施,整修过后,大佛仍难逃侵蚀损害。
  9月16日,我们来到乐山市,仰视大佛的伟岸身躯,叹为观止。但近观之下,大佛面部大片“黑斑”很是显眼,佛身遍生丛丛杂草,大佛周围风化的红砂岩随处可见。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局的同志介绍说,每年为大佛除一次草,需5万元左右,几年一次的小规模维护整治,则需几十万元。
  目前危及大佛的主要是岩石风化、江水冲刷、酸雨侵蚀几个因素。此地岩石多为红砂岩,质地疏松,极易受风化侵蚀,乐山大佛风化程度比一般的石窟造像要严重得多。更为危险的是,大佛脚下的岩石受三江江水不断冲刷,每年以0.3—0.4厘米的速度受到侵蚀,据探测,现在最深的蜂窝状空洞有5.2米。乐山大佛“雄踞三江”的绝佳选址却加大了保护的难度。加之四川地区降雨丰沛,工业污染加剧,雨水酸性增高,对大佛的侵蚀尤为严重。现在看到大佛面部的“黑斑”,即是酸雨留下的痕迹。
  对于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像所面临的问题,国内外人士都投以关注的目光。1996年底,乐山大佛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当地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整治大佛周围环境,对大佛“标本兼治”的保护也开始论证、规划。今年4月刚刚成立的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就是对大佛以及周边水域在内的地区进行综合管理的机构,目前它的管理范围为4平方公里,今后还将扩大至10平方公里左右。
  大佛景区管委会吕林主任透露,经过专家评审论证,保护方案初步成型,确定的主要项目有这样几个:
  恢复古莲台。古时,大佛脚下有大型的莲花状平台,它不仅具有宗教美学意味,更有保护大佛底部岩层的实际效用。现在计划结合防水墙重建莲台,可解决三江江水冲刷侵蚀问题。另外,以前游人在大佛足部附近相对集中,旅游旺季更显拥挤,今后则可在莲台停留。
  新修临江栈道。目前,唐代古栈道作为游览主通道,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难保证游客安全。计划修建的新栈道由山体两侧向大佛延伸,可直达大佛脚下的莲台。
  完善排水系统。大佛原有精巧的排水系统,佛头上的螺状发髻可以起到雨水引导、分流作用。而近世,自然条件有所变化,古代排水通道不能完全解决雨水排流问题。结合古排水系统,将在大佛背部修两条排水管。
  至于佛体本身的保护,技术难度高、所需费用庞大,几种保护方案在文物界、美学界尚有争议,暂无定论。
  保护大佛所需的上亿元资金正在筹措之中。世界银行的500万美元20年期低息贷款已基本落实。乐山市决定,乐山景区的旅游收入不再上交,去年景区收入400万元,预计今年可增至14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文物保护。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资本经营的新思路也将为保护大佛注入新的动力。
  岁月改变了乐山大佛的容颜。
  罗娅玲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