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论经济成长新阶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3
第10版(理论)
专栏:

  论经济成长新阶段
  曹玉书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并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率。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善于把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
  ●在经济成长新阶段,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总结发达国家经验教训,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出发,以经济运行的实际为基础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应处理好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增加投资与启动市场、扩大经济规模与促进结构升级、长期投资与近期效应、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1993年以来,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经济成长新阶段的特征
  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向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迈进。我国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粮食年产量已上五千亿公斤的台阶,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接近或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户均占有量,在城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住行条件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和改善。
  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商品供求总量要在更高层次上求得平衡。目前,我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求状况基本平衡或供略大于求,整个社会原有的供求总量平衡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将打破现有的低层次的供求平衡,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供求平衡。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产值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迅速发展,能源、交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大。电力供应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煤炭和原油供应充分。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运输结构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公路客运量已超过铁路客运量。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多元化、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已名列第十位,利用外资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涉外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市场竞争,增强了国民经济的活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们需要,增加就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成长新阶段需要也能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率。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一是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我们加快发展。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致力于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七百美元,而美国是二点七万美元,相比差距很大。要从根本上摆脱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如果不在较长时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难以做到的。二是解决国内诸多经济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我国人口多,又处在改革和结构调整时期,就业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据统计,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非农产业提供一百二十五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今后几年,我国城镇每年至少要提供一千万个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基本满足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要。三是事关人们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在亚洲金融危机向世界许多地方蔓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才能更好地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因素”的作用,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也才能为亚洲经济摆脱困境创造条件。
  我国在较长时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从外部条件看,我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伙伴与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环境不断改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知识经济正在兴起,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内部条件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提供了良好条件。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已经缓解,有能力支撑经济快速增长;钢铁、水泥、煤炭等主要生产资料供给充裕,节能、节材、降耗潜力很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比较雄厚;40%左右的储蓄率能够支撑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居民对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的消费需求升级,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够及时果断地处理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善于把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增长。
  注重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成长新阶段,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总结发达国家经验教训,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出发,以经济运行的实际为基础而得出的正确结论。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在面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开拓和利用好国内市场。同时,从国际经验看,有的发达国家在八十年代后期就提出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但由于这一战略贯彻不力,成为其经济不振、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有三个:一是出口,二是国内消费,三是投资。从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史看,我国净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40%以上的年份是负拉动。1994年以来,我国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1997年拉动经济增长一点六九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2%。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出口困难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大大减少。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十年来大体呈平缓波动的走势。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原有的一些消费热点逐渐平淡,新的消费热点至今尚未形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呈稳中趋降之势,估计今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四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保持今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关键在于保持投资增长。1998年经济增长率要实现8%的增长速度,必须扩大内需。
  当然,增加投资要把握好投向。目前,由于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已经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市场销售平淡,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再增加一般加工工业投资,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导致产品库存积压增加。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总的看,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还不适应。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愈益突出。在铁路密度、复线率、电气化率、行车速度和集装箱、冷藏等现代化运输手段方面,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至今还没有一条贯通南北或东西向的高等级公路,区域性高速公路建设刚刚起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风险小,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能为闲散资金找到出路,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决定扩大内需,重点是保持必要的投资规模,增加农林水利建设,铁路、公路、通信、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加快普通民用住宅建设。特别是对不会形成重复建设,能够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如粮库、农村电网、城镇经济实用房和生态环境建设,集中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内需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注重扩大内需,不是不要对外开放,不能忽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坚持多元化战略,目前尤其要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和非洲市场,认真落实促进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企业也要努力挖掘潜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化解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因素,千方百计增加出口。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保持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稳定增长。要抓住机遇,积极寻找经贸合作机会,利用周边国家货币贬值,从这些国家进口必要的原材料,降低成本,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增加投资与启动市场的关系。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扩大内需,既包括增加投资,也包括启动市场,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国内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绝不能放松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如果市场启动不起来,投资将因没有效益而陷入困境。生产的最终落脚点是不断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一方面,要通过实行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增加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引导生产结构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特别是在扩大投资过程中,注意加大能够扩大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较低,消费需求的潜力很大。只要我们政策得当,措施得力,投资、消费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就一定能在较长时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必要的拉动力。
  扩大经济规模与促进结构升级的关系。扩大内需,必然会使经济总规模扩大。经济总规模的增加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甚至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造成经济“泡沫”,必将为以后的经济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因此,在增加投资、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一定要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既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又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技术装备特别是重大装备的现代化、国产化步伐,不断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结构性支撑。
  长期投资与近期效应的关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有相当部分是长线投资。这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一方面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不仅要着眼于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且要考虑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研究促进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快速增长而又防止发生较大波动的政策措施。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围绕扩大内需,政府要发挥积极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运用。金融系统要处理好增强金融风险意识与积极支持扩大投资的关系,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同时,加快项目评估,保证资金供给。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政府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处理好控制赤字与积极支持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关系,根据新的情况,适当调整、压缩赤字计划,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发行特别公债用于必要的建设。必须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包括非国有经济增加投入,加快发展。要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提供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经济快速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