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历史性的辉煌业绩——再造山河的伟大决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4
第1版(要闻)
专栏:扶贫攻坚在神州

  历史性的辉煌业绩
  ——再造山河的伟大决策
  本报记者 刘工践 彭俊
  开篇的话
  改革开放的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改革发端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解决当时的2.5亿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奠定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199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5000万,这是历史性的巨大进步。
  应该看到,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下,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专栏《扶贫攻坚在神州》,全方位报道这一意义深远的宏大工程。
  我们坚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中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战胜历史遗留的贫困问题,也一定能够克服今年特大洪灾造成的困难,实现本世纪末扶贫攻坚的伟大目标。
  贫困,世界性的课题;消灭贫困,全人类共同的任务,也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上太行,走百色,下西南,穿西北,深入扶贫第一线,走访了焕发着首创精神和坚毅品质的各族农民,目睹了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接受市场经济大潮洗礼后,中国大地的山川巨变。
  伟大的昭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黄河澎湃,群山巍峨。记者来到千山万壑的吕梁山。
  在昔日以“讨吃县”闻名的临县明塔旺村,记者看到,这里山变绿了,人变富了。村党支书李志育说:“1989年,刚刚就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就风尘仆仆地来到明塔旺。那时候,明塔旺人均才1亩梯田,现在已超过3亩。那时,山上光秃秃,如今,2/3的梯田种上了经济林。请记者同志回北京后,给总书记捎个话:翻身不忘共产党,脱贫不忘邓小平。”
  20年披荆斩棘,20年风雨兼程。中国人民消灭贫困取得的光辉业绩,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句话,势凝千钧。
  半个世纪中国的反贫困走了条“之”字形的路。解放后,农民分了土地,砸碎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中国农村反贫困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幸的是,50年代中后期频频变革生产关系,一味追求“一大二公”,发展到10年“文革”,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村人口竟达2.5亿,这种大面积的贫困,除自然、历史原因外,很大程度是“左”的危害造成的。
  1978年12月的一个深夜,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地聚集一起,不怕坐牢杀头,订契约、按手印,决定包产到户。这是他们对“左”的农村政策愤怒抗争和迎接新体制的改革宣言。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高度赞扬了凤阳县的变革。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要稳定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等论述,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的新里程。
  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好起来后再去帮助落后的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关于消灭贫困的重要思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差距拉大。以1992年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例,贵州是204元,而广东则是1448元,为贵州的7倍多。缩小东西部差距、先富帮后富,已刻不容缓。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我们已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正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采取一系列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加大了扶贫力度,打了一场扶贫攻坚战。
  高擎火炬: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承诺和实践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是我们党的坚定决心和庄严承诺。
  记者在黄土窑洞、在深山村寨、在荒漠沙原采访时,到处都听到贫困地区干部农民述说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心系贫困百姓的故事。
  记者来到干旱缺水、素有“陇中苦饥甲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听到:1995年12月24日,鲁家沟太平村农民李奎忘不了这一天,江总书记在他家,揭开锅看看有没有米,掀开窖看看有没有水,打开仓看看有没有粮。总书记坐在炕头,亲切地对李奎失明的老伴说,这是送给您的新被子,看不到就用手摸摸。
  记者来到云南山区听到:1996年5月10日到17日,李鹏同志深入云南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登傣家竹楼、进哈尼族农户、访景颇族农户、看白族民居,问寒问暖,关怀备至。
  记者来到京九沿线贫困山区听到:1997年12月26日到30日,朱镕基同志考察京九沿线,在广东、江西、湖北三省,看望贫困农户,详细询问他们:负担重不重?收入有多少?脱贫有哪些门路?朱镕基同志还肯定了粤北山区的河源市1000名干部包扶1000户贫困户的“千干包千户”的经验。
  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中央领导也深入到贫困农户家中问候、座谈。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贫困地区人民的困难时,常讲的一句话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记者在贵州大石山区还听到:前几年江总书记到这里,看到农民贫困的情景后,一路心情沉重,他对身旁的干部言之谆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白云深处有人家’啊!”
  春风化雨,滋润山河。1992年,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减少为8000万人。1994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像中国政府这样提出一个目标明确、组织周密、措施得力的扶贫战略。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扶贫工作声势最大、规格最高、部署最具体的一次会议。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五大报告中,4次直接讲到扶贫开发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今年,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本届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争取今年再有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
  星火燎原:为了本世纪末的目标
  改革开放20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点燃的反贫困火种,已成燎原之势。
  改革开放20年,我国的贫困人口从1980年的2.5亿锐减到1997年的0.5亿,我国贫困人口由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4减少到1/20。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为帮助最落后的农村地区摆脱贫苦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这种努力比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努力要成功得多。”
  我们的扶贫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各省、区、市、地、县一把手亲自抓扶贫。记者来到湖北省扶贫办,想找省里一把手采访,回答是省委、省政府一把手都到鄂西主持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去了。记者这次万里采访,接触到的省委书记,他们对本地的扶贫,胸有成竹,决心很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提出的大抓农村牧区生态建设;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提出的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扶贫;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同志提出的“扶贫攻坚,关键在党,根本在人,成败在干”,都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立下愚公移山志,再苦再累心也甘。”在河南新县,县委书记郭世光对记者这样表达了对扶贫的决心。
  千头万绪,温饱第一。今年中央扶贫资金的总量已达183亿元,创历史纪录。中央政策向中西部倾斜。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引大入秦水利工程,京九铁路工程,南昆铁路工程,以及其它开发性扶贫工程,大大促进了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千百万贫困农民深受其惠。
  全社会扶贫,已深入人心。一场改造旧山河、建设新家园的扶贫攻坚战,在神州大地鏖战正酣,一代新愚公正在崛起。
  20年的扶贫路,中国农村正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嬗变。昔日贫困区正成为日益活跃的新的生产力增长点。去年,革命老区沂蒙山传来喜讯:全国18个联片之一的扶贫区———沂蒙片,已率先解决温饱问题。
  进山方知山中苦,深入才晓扶贫难。采访中,我们也心情沉重地看到:现在仍有家徒四壁的农户,有屋不避风雨的农舍,有食不果腹的农民,有家贫辍学的儿童……这使记者深刻地领悟:扶贫工作,还丝毫松懈不得。
  愈是艰难愈向前。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一定能够夺取扶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