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光明使者”心系甘肃——记美国眼科专家康若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4
第7版(国际)
专栏:友谊奖人物专访

  “光明使者”心系甘肃
  ——记美国眼科专家康若德
  本报记者 罗春华
  在甘肃人民的心目中,62岁的美国眼科专家威廉姆·康若德是一个具有精神力量的外国人。自1991年起,康若德夫妇(见上图)每年都要在甘肃呆上两个月,为那里边远地区的眼病患者无偿提供眼保健和治疗服务;他们自己出钱购买往返机票,自己支付在工作点的吃住费用;他们的心血、精力和财力几乎全部投入到这项“了不起”的事业中。在采访康若德之前,我曾暗暗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够如此无私地奉献?中国有很多边远地区人民缺医少药,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对甘肃情有独钟?
  采访刚一开始,康若德的叙述便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原来,他对甘肃怀有的特殊感情,源自他家族在这里的一段特别的经历。1892年,康若德的外祖父母受美国宗教机构的派遣来到中国,在甘肃传教32年,并收养了一名中国弃婴。1924年,他们完成了宗教使命,带着年仅8岁的亲生女儿回到美国,那位中国养女因为已经结婚,留在了甘肃的藏民聚居地。1987年,康若德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一是想去外祖父母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看一看,另外,他要寻找他的中国姨妈。
  世事变迁,他的中国姨妈已经不在人世了。可是,在他的祖辈生活了多年的陌生国度的土地上,康若德看到了让他极为痛心的情景:许多偏远山区的人们因为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的限制,患了各种眼疾,白内障使两万名患者生活在没有阳光和色彩的黑色世界里。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他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愿望,要竭尽全力,让更多的眼疾患者拥有健康、明亮的双眼。
  康若德在美国创建了甘肃—美国眼科复明协会,1991年8月,他代表该协会与甘肃省卫生厅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医学教育、学术交流和临床治疗的方式,为甘肃省贫困地区的眼疾患者提供无偿治疗并免费提供医疗器械及部分药品。从此,康若德开始了他从美国佐治亚州到中国甘肃的往返奔波。每年大约有10个月的时间,他留在美国佐治亚州的私人诊所里行医,并为第二年的甘肃之行积攒资金。他还在美国发起了募捐活动,他的协会每年接受的现金资助以及各种来源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援助价值近20万美元。这些钱和实物捐助使他每年能够组织一个20—25人的医疗小组赴中国甘肃,分批到边远山区为患者服务。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太太佩吉,募捐的工作主要由她来承担。她要打无数的电话,同各种各样的医疗公司和个人联系,向他们宣传复明协会的宗旨和意义,接受各种各样的捐赠,从医用口罩、药品到医疗器械等等。佩吉将这些物品进行登记、包装,送往美国港口洛杉矶,再辗转发包运往中国的港口城市天津。在接受采访时,康若德不无敬佩地说:“佩吉做的是一项巨大的工作。”
  1992年,眼科复明协会购买了一辆在美国主要用于野营的拖车,经过改装后,运往甘肃用作流动的手术室。几年来,在这个简易的手术室里,康若德和协会的其他医生一共为来自甘肃甘南、天水、定西和平凉等贫困地区的1600名白内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痊愈率几乎达到100%。另外,复明协会还用从美国带来的角膜为甘肃的14名患者施行了角膜移植手术,填补了甘肃省医学界在角膜移植术领域的空白。在康若德带来的一本厚厚的影集里,记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病人,看到了他们病前和愈后的不同表情。康若德一边翻着照片一边介绍,言语中流露着深深的满足。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康若德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8月5日,眼科复明协会同甘肃省卫生厅签订了另外一项关于建眼库的合同。他说:“这将是中国西部的第一座眼库,也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康若德中国行医已有7个年头,今年他获得了中国政府为外国专家授予的最高荣誉奖———友谊奖。他说:“我们喜欢中国的很多地方,饱览了许多秀丽的景色,但我们的心却在甘肃。”(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