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5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
  ●从总体上还不能说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解决某些农产品的卖难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收入,以扩充市场容量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陈吉元
  放开价格和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长期以来我们适应在短缺经济下生活和工作,有一套通过发放票证对付农产品匮乏的办法。而在农产品相对富裕,在某些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开始转入买方市场的进程中,一是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二是缺少对付产品滞销的办法。这种主观认识与急剧变化的客观形势不相适应的状况,需通过学习、探索和实践尽快加以转变。
  对当前农产品的供求状况首先要有一个较为符合实际的分析与判断,并采取相应对策
  在农产品连续几年丰收之后,过去农产品长期短缺的格局已经有了根本转变,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供给已进入较为充裕的阶段。然而从总体上还不能说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入了买方市场,当前出现的农产品供大于求状况,只能说是相对的、局部的、结构性的和暂时的。一是考虑到全国城乡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仍较低的现实,仅有少数农产品达到世界平均消费水平,当前出现的农产品供大于求只能说是相对的;二是当前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裕主要是在城乡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还有5000万人的温饱问题尚待解决,所以目前农产品供大于求只能说是局部的;三是当前市场上滞销的主要是那些质量不高、货不对路的农产品,即使降价也很少有人问津,而一些优质、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畅销势头继续强劲,价格依然坚挺,所以农产品供大于求又带有明显的结构性;四是中国从历史上看就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在自然条件变动的影响下农业生产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在丰收的年景就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毁灭性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影响。
  如何解决当前某些农产品的卖难问题?首先要坚定不移地随着生产的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以扩充市场容量;其次要加快交通建设,增加商业网点,创造条件向贫困地区和某些农产品短缺地区调入更多的农产品;第三要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优化农业和农产品结构,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只要采取上述措施,当前农产品滞销状况将很快能够从根本上改观。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继续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又一重要保证
  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过来也影响生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就农业领域的改革来说,流通体制的改革总体上是滞后的,可以说现在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最近几年,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正在逐步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包括农产品收购保护价、粮食专项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但是,总体说来,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还很不完善,很难适应农业生产的变化。
  迄今为止,国家对粮食的定购、议购制度一直在执行,国家需要掌握的商品粮部分既要保量,又要保价。过去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国家的定购、议购价一般低于市场价,那时主要担心的是放开粮食的市场和价格,国家不能掌握到足够的粮源,会造成粮价暴涨,影响消费者利益。近年来,在粮食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国家的定购价、议购价一般又高于市场价,事实上成了粮食的保护价。因此现在又担心国家如果不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将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上述两种担心,成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经过几年研究,现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只能出台一个“四分开一完善”的方案,即实行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新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向市场化方向前进了一步,会对当前粮食的流通状况有所改善。
  此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还有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今后在粮食购销中,中央原来承担的一部分责任将转交给地方,某些经济发达的省区有实力承担这些责任,而某些欠发达地区承担上述责任则可能有实际困难。这一问题还需要通过实践逐步研究解决。同时,中央把粮食的生产、仓储和购销责任交给地方之后,相应的权力,包括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粮食的进出口权力等,是否也需要一并交给地方,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不言而喻,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但无论如何特殊,总不可能特殊到商品之外。因此对粮食、棉花生产、流通的调控,归根到底都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通过价值规律的调控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依然需要深化,要随着生产状况的变化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在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形势下,还要研究改革中国的内外贸体制。长期以来,我国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机构分立,自成一统,相互割裂。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时有发生起伏波动,与内外贸有时发生的逆向调节不无关系。因此加强农产品内外贸的统一和协调,是今后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节选自《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一书,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