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楠溪江的灵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5
第12版(副刊)
专栏:

  楠溪江的灵魂
  袁亚平
  修长轻盈的竹筏,无声地滑入楠溪江,我随着滑入一片清幽幽的境界。
  这条属于浙江省永嘉县的楠溪江,全长一百四十五公里,逶迤曲折,有三十六湾七十二滩。
  竹筏一头高翘,一尾平展,沿楠溪江缓缓漂流。水清,那一米多深的溪底卵石,大大小小圆圆扁扁可点数。水净,水样分析表明,完全符合国家一级水体标准。双手掬起来,就可以喝下去的清洌呵!
  又清又净的楠溪江,水面宽,溪滩长。偶有急流不汹涌,遇有深潭不凝滞。
  两岸的滩林又浓又绿,有马尾松林,有毛竹林,有枫树林,还有各种果木林。竹筏在浓绿中穿行,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数十公里长的滩林,沿岸流动的倒影,浸入了一个个神话,令人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般景色。
  我国不少风景区都人为地污染了。为何楠溪江还是这样原始古朴,野趣天成?
  永嘉县的同志告诉我,楠溪江上游森林茂密,源长水足,流水四季成瀑。永嘉县长期以来严禁沿江办厂,不准污染江水。
  原来有半个神仙是我们自己!只有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有人间的仙境。
  楠溪江是轻灵的,楠溪江畔却是厚重的。江畔隐现一个个古村落,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宋、明古建筑,保留着许多的传统文化风貌。
  古老的人文景观,堆叠成厚重的历史。自唐至清,楠溪江一带的山村里就出了五十多名进士,尤以宋代为多。宋代社会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耕读社会”。风景佳丽的楠溪江,正是“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
  苍坡村,便是众多古村落的代表。
  细雨飘洒,站在苍老的苍坡村前,似乎与上天有了某种联系。
  大卵石垒成的寨墙,重檐覆瓦的寨门,“苍坡溪门”的匾额,镌刻楹联的木柱,条石砌就的三试阶,石缝斑驳的进士坦……浓浓的古意,渗入心头。
  苍坡村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现存的苍坡村按“文房四宝”布局,是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的。
  村寨西面有一座笔架山。村里一条长长的砖石直街,称“笔街”,笔尖直指笔架山。
  村内有东西两大池塘,唤作“砚池”,池岸用条石围砌成砚槽。长八十来米的西池,刚好将笔架山倒映其中。
  东西“砚池”的路边,各搁置一块近五米长的大条石,端头打斜,状如磨过的“墨条”。
  正方形的卵石寨墙,布局整齐的民宅村舍,整座村寨恰似一张铺展的大纸。
  望兄亭,仁济庙,水月堂,太阴宫……隔水遥对,四周桃花杨柳绿树丛丛。村里老人,有的亭中闲聊,有的水边纳凉。几个男孩跑来跑去,嬉笑打闹。
  八十四岁的老人李忠标,倚靠长廊的朱漆栏杆,神态安详。老人对我说,村里全姓李,二千多人,老寿星多着哪!男的八十岁以上的有十九人,女的八十岁以上的就更多了,光九十三岁的就有三人。这里风水好,太公爷给的福气。
  三株古柏,如盖的绿荫,满身的树瘤和苔藓,正是沧桑岁月的守望者。老人指着古柏说,八百多年前,寨主李西斋同时栽下四株幼柏。村民不知爱护,将牛拴在树干上,终使一株枯死。李西斋深为痛惜,便立下禁约:凡拴牛于柏者,杀牛不赦。不久,又有人拴牛于柏树。一查,竟是自家长工。李西斋不徇私情,立即杀牛,向乡亲们谢罪。从此,爱树之风盛于闾里。
  八十岁的老人李忠恕,白短发,深眼窝,挺有精神。他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笔力甚健。老人对我说,苍坡村是全县第一个成立老人协会的,保护古迹,保护环境。1984年冬,村老人协会筹资三千余元,将村里景点修葺一番。
  溪门景点维修功绩碑,由李忠恕老人撰并书:“……耆老中善于园艺者,于景区栽花植树,养鱼护鸟,寒暑晨昏,不辞劳苦。而今果木成林,禽翔鱼跃,一派生机。古之亭阁池台,因之增辉添彩。溪门景色,益感迷人……”
  这块石碑,我寻找了好久。在幽静的曲径处,它默默地嵌于山墙之中。不事张扬,淡泊恬静,楠溪江人把自己的性格刻在其中。伴随着明净清雅的楠溪江,世世代代,悠悠长流。
  我忽然明白了,楠溪江的灵魂正在这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