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软着陆”是怎样实现的——评《通向“软着陆”的宏观调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7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软着陆”是怎样实现的
  ——评《通向“软着陆”的宏观调控》
  刘国光
  从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到实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直至“软着陆”。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它的背景、重大决策、实施过程、经验教训,都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勒曾经评论说:“没有什么东西比通货膨胀更恶化公众的情绪,中国政府作了正确的决策,不要通货膨胀。软着陆是一次显著的成就,应在世界上引起更大的重视。”陈锦华同志的《通向“软着陆”的宏观调控》一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汇集了有关的报告、文章,以期引起各方更大的重视。在发生亚洲金融和经济危机以后,重视和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提供的资料是宏观性、政策性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全面地记录了这次宏观调控的过程。1992年的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开始升温,到了年底和1993年年初,已经明显过热。许多地方发生的“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越演越烈。大量的乱集资、乱拆借,造成金融秩序混乱。总供给和总需求严重失衡,投资规模失控,消费基金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经济环境日趋严峻。对这些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组织和指导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讨论。最后,江泽民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定并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十六条”,宏观调控的各项举措全面启动。经过全国各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十六条”得到较快、较全面的落实,宏观经济形势逐步改善,到1996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迈向“软着陆”的宏观调控》一书全面地记录了这一段的历史,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背景和决策过程。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感受到这几年经济社会活动的强烈气息,体察到决策背景的复杂性和决策内容的科学性,它们都经受了时间的检验。
  第二,记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阐明了一系列指导宏观经济的重要观点。在通货膨胀严重为患的形势下,明确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中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的现实,坚持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针。在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的过程中,适时强调要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书中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制定中长期计划的指导原则与方法等也作了一定深度的论述。
  第三,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经验。作者从不同年份、不同角度总结了这一时期构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推进结构调整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计划与金融、财政的协调配合和发挥计划的整体指导作用等重大宏观举措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成功地抑制通货膨胀,实现“软着陆”,更是一以贯之地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第四,书中的不少地方和作者的序,都强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情的多样性和经济工作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审时度势,宏观调控措施要适时、适度,不断探索、总结、完善。所有举措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
  《通向“软着陆”的宏观调控》已由计划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再现了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一页。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岁月,人们记忆犹新,重温它,总结它,研究它,这对当前和未来都是有益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