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存钱也借钱 用卡才潇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9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热点聚焦

  低透支额,高透支利率,限制了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专家主张大力发展信用卡产业,全面推进个人信贷和信用销售——
  存钱也借钱
  用卡才潇洒
  本报记者 施明慎
  近一时期,有关过剩经济和需求不足的议论频频见诸各类传媒。9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国际研讨会”上,不少经济专家发出警告:个人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障碍。他们主张大力发展信用卡产业,全面推进个人信贷和信用销售。
  促进交易的好帮手
  100年前,美国芝加哥的零售商切尔斯发现,在农村有个巨大的潜在信用市场,春天人们需要现金购买种子,秋天就能偿还。于是,在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民间自发的赊账销售、约期付款和消费者信贷行为开始萌芽。
  1935年前后,在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下,美国经济刚刚复苏,但尚未全面回升。企业投资需求小,贷款放不出去,商业银行为了替富余资金寻找新出路,开始向消费者贷款,并从商店收买分期付款债权,直接经营信用销售和个人信贷业务。
  1950年,美国商人法兰·麦克纳马拉与好友拉尔夫·施耐德共同构思了信用卡付款的概念。由此,世界上第一张具有独立产业意义的信用卡——大莱卡诞生了。几十年来,信用卡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使美国人民提前享受到了一流的生活质量。
  70年代末,信用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了中国。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经总行批准开始代理香港东亚银行的东美信用卡业务。
  1986年10月,中国第一张全国性信用卡——中国银行长城卡诞生。1989年以后,工商银行牡丹卡、建设银行龙卡、农业银行金穗卡、交通银行太平洋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东方卡、招商银行一卡通等信用卡相继问世。据统计,近5年来,包括信用卡、借记卡在内的各类银行卡每年发卡量递增64%,交易额递增76%,特约商户递增51%。至今全国已有15家发卡银行,发卡总量近9000万张。
  与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流行“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卡不同,我国最初引入信用卡的动力主要是出于中央银行减少现金投放、推行货币电子化,以及商业银行扩大吸收存款的需要,普遍采用的是“先存钱后消费”方式,对信用卡在促进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功能则挖掘不足。
  用卡环境亟待改善
  这些年,我国信用卡业务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统计,我国持卡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仅为5.4%,而美国为89%,日本为96%,加拿大为97%,韩国为78%,德国为96%;持卡人在3个月内的平均用卡次数,中国为2次,加拿大为40.5次,美国为28.5次,韩国为10.8次,日本为7.1次;信用卡交易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全球为5.5%,欧美为11%,中国不到4%。1997年我国各类信用卡交易额为16863亿元,而扣除转账和提取现金后直接消费额仅为1063亿元。很多人办理了信用卡后,往往大失所望,埋怨用处不大。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1997年底,我国各商业银行共安装自动取款机1.7万台,销售终端机16万台,特约商户近18万家。而同处于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发卡量不足我国的一半,但特约商户数却是我国的2倍。中国的信用卡数与特约商户之比高达143∶1,整个亚太地区的同一比例为35∶1。1996年亚太地区信用卡交易额总计增长率为14%,而中国的信用卡交易额仅增长了4%,特约商户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信用卡的特约商户主要集中在大宾馆、大饭店、大百货商场。而现在市场销售相对较火,居民光顾最多的各类超市,还不能使用。在民间资金流量最大,每天至少有近百亿资金出出入入的股市也未见其踪影。为让持卡人真正有地方用卡,商业银行在开发受理行业,拓展特约商户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特约商户素质良莠不齐,机器使用不当,结算常出差错,持卡人心有余悸,是影响信用卡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次记者和几位朋友到北京城南一家餐厅吃饭,用信用卡结账时,好几位收银员小姐围着电脑终端一通手忙脚乱。待到银行寄来结账单,一顿饭竟收了两次费。欲图方便反而惹来麻烦,真真令人哭笑不得。据说这类事在其他持卡人身上也屡见不鲜。
  根据现行规定,信用卡普通卡最高可透支5000元,15天内,日息万分之五,16天至30天,日息万分之十,若超过30天,则每日扣息万分之十五。粗算下来,信用卡透支三个档次的年利率分别为18%,36%,54%。如此低的透支额度,如此高的透支利率,且没有任何免息期,除在特殊情况下提供紧急便利外,实际是限制了人们持卡透支消费。记者随便走访了几位持卡人,问及有无透支,均以摇头作答。据建设银行有关人士透露,该行龙卡透支额与存款之比为4%,远远低于75%的贷存比例。其他商业银行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没有透支,信用卡的“信用”功能无从体现。
  另辟蹊径天地宽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消费品市场基本告别短缺,商品的流动不再主要取决于生产者,而受制于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能力和意愿。发展消费信贷,提高人们的即期购买能力,对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方面,美国已有过成功的经验。今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的68%就是用信用卡购买的。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近期提供的一份报告说,从1994年起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有100多家大商场和大公司先后推出了分期付款服务,商品涉及家用电器、BP机、手机、照相机、钢琴、高档家具以及房屋、汽车等。不少居民对个人信贷和信用销售跃跃欲试。据调查,1994年在山东、河南两省的城市居民家庭中,负债2万元消费的占26%;在20岁至40岁的广州人中,85%的人对分期付款服务方式表示赞同和感兴趣。然而由于缺少银行的积极介入,厂家和商家都难以迅速、大规模地开展信用销售。该报告指出,信用卡是银行介入信用销售、开展个人信贷的最佳途径。
  我国信用卡事业发展困难重重,除政策上限制较多外,商业银行难于掌握准确的个人信用资料,办卡手续繁杂,找担保人难,居民不敢负债消费也是重要原因。因而,发展消费信贷,推广使用信用卡,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当市场由生产主导步入消费主导阶段时,相关政策应赶快调整,要从限制消费转移到鼓励消费上来。商业银行要大胆开拓,适应形势变换角色,从过去单纯为生产者提供信贷投身到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信贷的广阔天地,进一步发挥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同业良性竞争关系。同时,还需要加快成立专业化的信用调查机构,并从法律上强化对借款人的约束,重塑社会信用关系。
  压题照片:新华社记者赵鹏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