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文标和文标书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0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文标和文标书屋
  本报记者 侯伟生
  一间26平方米的小屋,三面墙边摆满了书,剩下的地方放着3张小书桌、几只凳子、1台电冰箱和1台小彩电。就在这间小屋里,两年多来,叶文标“以书会友”,接待了一批又一批读者。
  这间坐落在广东省汕头市黄岗路的小屋名叫“夕夕借书屋”,它的主人叶文标,是汕头市第三建安总公司的工会干部。谈起小书屋的由来,叶文标说只是想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与周围的人们分享。
  今年39岁的叶文标平生最喜藏书,日积月累藏书最多时达3000余册。为了让这些书发挥更大的作用,叶文标在家人和单位领导支持下,以每月250元的租金租了一间小屋,自制了书架,于1996年7月16日办起了这家“夕夕借书屋”。一年过后,书屋的藏书增加到近7000册。“夕夕借书屋”的名声越来越大,固定读者有200多人,近两年里,3万多人次光顾了借书屋,借出6万多册次。
  来自广东梅县的杨海波去年四五月第一次光顾书屋,此后便成了书屋的常客,与文标成了要好的朋友。今年春节前,因公司在深圳办了一家分公司,杨海波被派前往。此后,他一直与叶文标保持着联系,关心着书屋的发展。年仅18岁的詹彩凤,离开学校不久就从老家广东饶平县来汕头打工。为了充实自己,她工余时间就泡在书屋。
  去过书屋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这里,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书,还得到了人间可贵的友情。未进书屋,主人便已笑脸相迎,接着会给你递上一杯热茶,然后耐心地向你解释借书的程序,还会与你聊聊天。友情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书屋有了一个热心的读者群,这些热心读者主动为书屋写书签、填写借书卡、指导读者借书、整理书籍等等。汕头市第三建安总公司给书屋送来了书桌和凳子,并赠送了上书“夕夕读书,岁岁增益”的牌匾;社会各界先后捐书近4000册,捐款5000多元;汕头市图书馆向书屋捐书680本,并把书屋作为它的一个图书流通站,书屋可以定期批量到图书馆借书。
  “是读者给了我信心!”叶文标不止一次对记者说。他正在筹划书屋的未来:如何扩大书屋的规模?如何不断更新和丰富藏书?希望这文化的开拓者能实现他未来的梦想,也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支持他的书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