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世界屋脊再添光彩——记“中国光彩事业奖章”获得者张少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0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世界屋脊再添光彩
  ——记“中国光彩事业奖章”获得者张少华
  汤己生 张曙光
  编者按:对少数民族地区,资金、物资支持、援助固然重要,而科技支持、援助则更为重要。农业科技工作者张少华同志,以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和气魄,毅然决定在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建科技示范农场,几经磨难,终于培育出“WSW1号”、“WSW2号”——“世界超级小麦”良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特向张少华同志表示祝贺;也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向张少华同志学习,扎根少数民族地区,让科技之光,普照那里的山川,给当地人民带来福音。
  在拉萨东部30公里外的达孜县,张少华的名字老幼皆知,这位来自广东珠海的科技实业家,在拉萨古河滩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农场——达孜光彩示范农场。
  1995年7月,张少华参加全国工商联组织的内地企业家援藏考察,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他看到了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美轮美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同时也感受到了雪山的寒冷。他为西藏的美丽所倾倒,决心为西藏的发展贡献力量。和西藏有关领导反复协商后,他毅然决定开发达孜县拉木河上一片约1000公顷的河滩。
  这是一片“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河滩,海拔近3800米。许多人都劝他算了,别把钱往水里扔。而他以农业科技人员的慧眼,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水、土和光能资源,他坚信在这里能建设高科技示范农场。
  1996年初,内地万家团圆喜迎新年。张少华却离妻别子,自带数百万元资金进驻西藏。春节期间,他独自一人蹲在结冰的拉萨河上琢磨如何治水。
  张少华买来了推土机、拖拉机,开始筑坝引水造田。雨季一到,平时温顺的拉萨河,洪水咆哮,一下冲垮了他辛辛苦苦筑成的拦水坝。一天,为了抢修拦水坝,他站在冰凉的河水中一口气干了8个小时,晚上回拉萨时,突然呼吸、心跳骤停,经过医院三天三夜的紧张抢救,他才挣脱了死神的魔掌。从内地闻讯赶来的妻子流着泪恳求他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张少华乐观地安慰妻子说:“人来到世上就是干事业的,事业没完,死神也奈何不了我!”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试验,7个可控制水流方向,雨时蓄水、旱时灌溉的U型夹心槽土石拦水坝岿然竖立在拉萨河中,面积达1.5万亩的农场雏形出现了,张少华的体重也减轻了25公斤。
  张少华先后投资近700万元,开垦了200公顷机耕地,另外植树90公顷,开挖鱼塘300公顷,养鱼100多万尾、牦牛200多头。年产6000吨的面粉加工厂和3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在今年5月正式投产。
  天道酬勤。1996年5月的一天,张少华在麦田里察看墒情,突然,四株异常的小麦跳进他的眼帘,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从未有过的新品种。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几乎天天都来“关照”这几株麦子。当年冬天,他把收获的246粒麦种细心地播种到自己的院子中。
  第二年,他把经过一代人工培育的麦种带到北京,专家们见到穗长达28厘米的麦子后,大吃一惊,立即让他带回北京大穗等几种小麦良种,在农场中进行对比栽培试验研究。
  又是一年丰收时。今年8月,经过两代人工培育的小麦良种收获了。经专家测量,小麦穗长普遍在17厘米以上,最长达28厘米,平均穗粒数100粒以上,千粒重65克以上,单穗重最高达12克,超过了目前所有已知的小麦良种的纪录。
  张少华高兴地把小麦良种命名为“WSW1号”、“WSW2号”,意思是“世界超级小麦”。他梦想把他心爱的麦种进一步培育后推广到全国、全世界。他更大的理想是将西藏作为这两种麦种原种的基地,为西藏农村尽快脱贫致富,实现本世纪末粮食自给的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身为西藏政协委员、拉萨市政协常委的张少华深情地眷恋着藏族百姓,农场所在的四个村过去既没有电,也没有清洁的饮用水。他请来施工队打出12口清水井,又安装了十几里长的高压线路,使世代点酥油、烧牛粪的藏族群众点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当他听说章多小学100多名藏族儿童伙食快要断顿时,他又买了几千斤粮食送到学校,并且包下了这些孩子的学杂费用。他说:“无论如何,一定要让藏族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997年11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授予张少华“中国光彩事业奖章”,他是当之无愧的。
  张少华(右)在观测小麦长势。张曙光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