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面对洪峰的刚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27
第12版(副刊)
专栏:抗洪篇

  面对洪峰的刚强
  江作苏
  长江洪峰令人惊心动魄。然而,抵御洪水的人们却有着无畏和刚强。
  从7月到8月,四十多天时间里,六次洪峰接连袭击长江中下游,浪涛一峰高过一峰,汛情一天险过一天。洪魔逞其所能,水位纪录不断向上攀升。
  在洪水面前,人们表现了应有的忍让——可以让出一片片种满绿树的洲滩,可以退出一个个垦熟的民垸。但是,当洪水欲越过巍巍的干堤,向平原和城镇进犯时,我们的民族不再给予一丝的退让,表现了奋起搏斗、英勇却敌的刚强。
  “长江万里长,最险在荆江。”汛期的荆江河段,已成悬河之势。河道改变了“九曲回肠”的纤细身段,充溢着浊浪的河床好像一条巨大的孽龙,随时准备凌空扑向江汉平原。
  荆江两岸人民不会遇险而退。
  在洪湖赤卫队的故乡,肆虐的江水甚至把市防汛指挥部都泡在了水中。但这种短暂的尴尬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斗志,他们把指挥部搬到了机动船上,甚至把抢险用的挖掘机和装满砂石的编织袋都装上了船,组成流动的抗洪“联合舰队”,大堤哪里出险,就灵活地驶向哪里作战。这种灾难面前的不屈和刚强里,分明闪现着洪湖赤卫队精神不灭的火光。战争年代有着支前传统的洪湖湖区人民,心系沿江防汛战士,送来了鲜藕和菱角。骄阳下拭着汗水的人们咬一口鲜藕,那种誓不让洪水侵犯“四季野鸭和菱藕,秋来满畈稻谷香”美景的豪情,平添万丈!
  荆江之滨的洪湖、监利是贺龙在土地革命时期战斗过的地方。如今,面对洪水的淫威,冲上来了新一代却敌的勇士。大堤上军旗猎猎,险段上战士奔忙。我在这里拦住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指导员熊树学,这位光着黑脊梁、套一件红色救生衣的铁汉子,望着满江的滔滔洪流大口喘着粗气,来不及细说四十多天来没日没夜拼搏的甘苦。他用沾满泥水的大手朝防汛阵地上的红色鼓动牌一指,两行大字映入眼帘——“发扬黄继光献身精神,像堵枪眼一样堵口子;继承上甘岭战斗作风,像守坑道一样守大堤。”他说,这就是官兵们在跟洪水拼搏时的心里话。在他的身旁,身背沉重编织袋的战士们呼啸而上,把袋子排炮般地投向遭到浪损的大堤。返回时,几个渴极的小战士,掬起堤下导滤坑中渗出的江水大口喝下,又把水撩在满是汗水的头上。那飞溅的水花湿润了战士们疲惫的面庞,也模糊了我为战士献身精神而感动的双眼。
  在荆江防汛一线,每天都要为一些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所感动。这些平常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人和事,在惊涛压顶的紧要关头,却有了格外打动人心的力量。
  漆黑的夜色,如雷的涛声,伴随着八个深夜在长江大堤上查险的农民自愿抗洪队队员。他们的家乡在远离长江的湖北荆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种地势可以保证他们在家乡不会有水患之苦。然而他们长途跋涉奔长江来了,自己带着铁锹和米袋,悄悄地上堤,默默地干活。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八条朴实得像庄稼穗一样的汉子没有一句华丽的语言,只是说:“国家有了难处,能帮一把,为什么不帮?”听听,谁说这些普通农民的身上,没有扶危济困、匡扶社稷的豪气!八个农民的事传开之后,这些天来,又有山东、福建的农民,北京、青岛的大学生远道而来,这些好汉都自愿赴荆江最险的堤段抢险。多么朴实的乡亲、多么勇敢的人民,有了他们,何愁大浪之前缺少手挽手护堤的人墙!
  为了保全长江左岸的江汉平原,在右岸公安县荆江分洪区九百二十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十三万群众扶老携幼,为分洪准备而进行了战略大转移。这是与战争年代多么相似的一幅壮观场面:待收的庄稼躺在地里,家庭的细软捆放在屋梁上,人们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乡。而严守在大堤两岸的几个县数十万军民,又正在拼死力保大堤,尽最大的可能把洪水挡在分洪区之外,不让分洪成为事实,别让洪水侵犯分洪区兄弟的家园。这种分与不分之间的战略僵持,在立秋前后已延续了十多天,而这十多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又把大江两岸、分洪区内与分洪区外人民团结抗洪的情义连接得多么深厚!
  六个为分洪而转移的家庭,被安全区一个农民抢着接到了自己的家,十一个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喊着七对不同的爸爸妈妈。主人彭钦能是江陵县东庄湖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说,人家舍了小家,我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临时大家。
  八十一岁的曹克英家住在分洪区内的夹竹园镇,她在解放军的护送下安全转移出来,老太太硬声朗气地对儿孙说:打从1954年后,四十四年来不仅没再分过洪,国家为保分洪区老百姓的安全花了多少钱!今年水恁大,咱们用几十年的安宁来为国担一年风险,这值得!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舍生取义的传统,有毁家纾难的民风。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有党中央的领导,有全民族的总动员,击退洪魔的进犯,取得长江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那是众志所归、历史的必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