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持之以恒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显著 壶关新景雨水随人心愿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持之以恒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显著
  壶关新景雨水随人心愿流
  本报太原10月21日电 太行山上的山西省壶关县地貌特点如同它的地名一样,像一把凹凸不平的壶:山大、沟多、水少、地薄。以前,这里的人们盼下雨又怕下雨。没雨壶内冒烟,下雨壶壁四漏,蛤蟆撒尿也成灾。如今,壶关这把“壶”变了———20年种草植树带来郁郁葱葱。由于突出的生态环境改善成就,壶关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荣获全球500佳提名奖。
  壶关县位于太行山东南端,境内有大小山峰150多座,大小沟壑3360多条,1013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达8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2%多。长期以来,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土流失,使旱灾涝灾不断,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壶关干部群众痛感环境恶劣是贫穷的根本原因,把通过水土保持、改造环境作为治穷致富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20年来,历届县委政府把这项工作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统一下达任务、统一调动人员、集中使用资金,通过政策引导、投资倾斜把农、林、水、牧等相关行业协调起来,使治理水土流失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20年来,全县农民治理水土流失投入的劳动积累工累计达6000多万个。全县完成治理面积80多万亩,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现在的25%,泥沙流失量由240万吨下降到70万吨。绿化面积由1978年的8.6万亩增加到1997年的150万亩,覆盖率达到40%。
  环境的改变,大大改变了壶关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各类灾害减少了一半,出现了“小雨不出坡,中雨流小河,暴雨不塌坡”的喜人景象,原先干石山上裸露的窝铺,变成了绿树遮荫的村庄,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1997年人均纯收入达1380元,比1978年增长了28倍。
  (赵红兵 阎晓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