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没有方言不成小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3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没有方言不成小品?
  聂铁钧
  不知不觉,讲地方方言已成为小品的看家戏。当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以讲广东话为荣受到人们的批评时,方言,特别是东北方言却堂而皇之地进入小品这个领域。被称为“小品大王”的赵本山以及黄宏、潘长江、宋丹丹等人,演小品时多是方言汇集;在小品中讲普通话倒成了稀罕。更值得重视的是,对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应当承认,在文艺作品上恰当适度地使用一些方言,有时是艺术创作的需要。但演小品非讲方言不可吗?陈佩斯、朱时茂演小品讲普通话,也未受到人们的排斥。我想,一些人热衷于在演小品时故意拿腔拿调地讲方言,一是在认识上走入误区,二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上哗众取宠。
  有人以为,在艺术作品中讲方言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风貌。过去我们的影视剧作品中领袖人物都是讲方言的,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这种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受众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一个人物的性格风貌,并不一定要直接听到这个人物用自己的地方方言讲出的话,而主要是通过人物在一系列故事情节和典型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令人信服的、生动具体的活动(包括语言)去把握。电视剧《周恩来在上海》中,刘劲扮演的周恩来讲的是普通话,不照样使人激动无比吗?
  一些人演小品,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演员有时为了表现他们愚昧、笨拙、落后,故意讲地方方言,再加上一些怪模怪样、滑稽可笑的形体动作,来迎合一些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这种取巧媚俗的做法使小品正走入死胡同。
  为了建设一个文明的统一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推广普通话。这项工作已经进行几十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进展不快。现在又重新把这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影响和干扰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地方剧种、曲种以外,所有的艺术都应当尽量使用普通话,小品也不例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