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洋大婶的土豆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3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多味斋

  洋大婶的土豆饼
  孙湛
  我是在东北长大的。七十年代中期物资匮乏,粗粮细做几乎是那时候家家都在思考的主题。
  我家当时有位俄罗斯邻居,主妇是位叫斯捷卡娅的胖大婶,她们全家四口人来中国定居十几年了,汉语虽然讲得不算流利,可同大家相处却较为融洽。每逢周末,他们总要搞伙食改善。一般说来,他们的经济条件要多少强于我们,能吃到鸡、牛肉,他们一旦做了他们认为不错的菜肴时,都忘不了给隔壁的我家拿些来意思意思。当然,我们也投桃报李,回送些自家腌制的时令小菜。有一次,斯捷卡娅大婶端来了三张炸成金黄色的薄饼,油光可见、香气四溢,我心急,拈起一片匆匆放进口中,酥脆香甜、别具风味。父亲用手指了指,我这才看到盘边还有一小块黄油,大约是佐食用的。那次美食经历至今回想起来还是蛮有味道的。后来,斯捷卡娅大婶全家决定迁回伊尔库茨克,准备了一顿比较丰盛的晚餐宴请我们家,桌上自然少不了我视为上品的金黄小饼。胖大婶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就当作礼物之一把煎饼的做法告诉了父亲,还送了一柄煎锅和少许黄油。斯捷卡娅他们搬走后不久,我便央求父亲露把手艺。其实,这金黄小饼是土豆做的。煎土豆饼所需的原料如土豆、鸡蛋、面粉、黄油、胡椒粉、花生油等。而今看来,实在不足奇,可是,东北那时节即便像沈阳这样全国数一数二的重工业基地,大家实际上每月只供应三两油、三两猪肉,至于鸡蛋,当属奢侈品了。所以,直到国庆节时,父亲才准我所请,煎了几只。
  煎土豆饼工序挺简单,先将土豆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清水,上火烧开,微火煮四十分钟,把水滗去,土豆去皮后用刀在菜板上将土豆压成茸状,再放入鸡蛋、面粉和匀,成泥状;往煎锅内放入黄油烧热,下入洋葱末炒成黄色,倒入土豆泥中,加精盐、胡椒面搅拌均匀。将面粉撒在面板上,把土豆泥分成若干份,团成球,滚上面粉,用刀压成饼状,待煎锅内花生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土豆饼,两面煎成金黄色,滗去油,放入烤箱中略烤至饼面鼓起即成。完全按照胖大婶教给的做法去弄,首先原料就拼不齐(黄油、洋葱、花生油都不可能);其次,设备有限(烤箱没有)。于是,父亲对原有的程序进行适当剪裁,比如说,洋葱改成大葱,胡椒面改成花椒面,再掺入少量的胡萝卜丝和生姜丝,花生油代之以从北京背回来的猪油。还别说,经过改进的土豆饼或者说有中国特色的土豆饼似乎更对我们的胃口。土豆饼在稍后的日子里成为家庭聚餐或伙食改善不可或缺的重要点缀,并得到亲朋好友们的一致推许。
  十分巧合的是,1991年父亲去欧洲考察,回国途经伊尔库茨克,根据斯捷卡娅一家当初留给我们的地址按图索骥,在当地有关人士的配合下,颇费周折地找到了年过六旬的“胖大婶”。父亲给我的信中提到老人尚称矍铄,特地摆下酒宴为他们接风,当然还有土豆饼,但是因为苏联剧变后物资供应紧张、食品短缺,老人的热情中无形地增加了些许烦恼。
  现在,大家的经济条件业已大大改观,日常收入逐渐增加,休说是土豆饼,连龙虾、三文鱼之类也绝非稀罕物。可我回家探亲的时候,还是愿意吃父亲煎的土豆饼。而且,像以往那样,站在一边静静地看,体会这种久违的气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