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永葆青春的秘密——我心目中的谢添老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3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名人写名人

  永葆青春的秘密
  ——我心目中的谢添老人
  王景愚
  谢添老人今年八十四岁了,依然那么年轻。
  一次我们一起外出,去吃晚饭时,在东方宾馆的走廊上,谢老突然停步,看着一幅国画,嘴边漾起一抹孩子般的微笑,问我:“考考你,这是哪位画家的大作?你先别看落款。”
  画面上是一方青石、几簇墨兰,高洁典雅,生机勃勃。我盯着石兰,眼睛的余光强烈地感觉到落款处熟悉的字体,于是我脱口而出:“许麟庐,许老!”
  “还有呢?”他问着,快憋不住要哈哈大笑了,指着落款说:“看看这儿,这真有意思!许老画的兰花,我画的石头。”
  细看落款分明写着“谢添写石,麟庐补笔,不亦快哉!”
  我说:“您行啊,谢老!兰石浑然一体,难分伯仲!”
  谢老一个劲地笑:“你别逗我了。是这么回事:那年人家请许麟庐当场作画,我只是在旁边看着,没想到许老那天多喝了两盅,兴致极高,一抬头看见了我,非让我先画块石头,他再画兰花,我哪儿画过石头哇?当时在场的各位也跟着起哄,说让我先来几笔,我这叫赶鸭子上架,只好拿起笔来。以前虽然看过画家们画石头,可我从来没画过。我说:我要画坏了怎么办?许老说没关系,让我大胆画,画完了哪不对劲儿,我用兰花补!瞧瞧许老,大家风度吧!”
  面对这幅兰石图我感慨万千。我暗暗地把这幅兰石图称作《青春赋》,它闪烁着老艺术家的青春光彩!
  返京之后,我与谢老虽都家住北京,却难得有机会见面。偶然间,在一个灯火通明的大厅里,一幅书写着“文化沙龙”的条幅映入我的眼帘,笔力遒劲,字写得洒脱漂亮,原来是谢添老人的墨迹。细看钤章,我不禁深感惊奇,名下钤以“谢添倒书”方章,右角上钤着边章:“杂技书法”。原来这幅字是倒着写的。倒着运笔,竟写得如此苍劲完美,这实在有点神奇。
  谢老的边章却公开声明,这是“杂技书法”!透着天真、透着幽默!
  更使我感到惊奇的是,谢老虽年逾八旬,思维之迅捷、反应之灵敏是我辈所不能及的。特别是他的风趣和幽默,唯他独有,这一点从他的题词中就可以充分领略。谢添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我与谢老是同乡),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驰名国内外,有着上百年的悠久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狗不理包子铺”开分号、办工厂,事业越搞越兴旺。包子铺请谢老书写条幅,他略加思索,写了“笼的传人”!是诙谐的雅谑,也是深情的嘱托。
  还有,为口腔医院的题词是“有口皆碑”,为一家报纸题的是“好人好报”……实在是“高”!
  什么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闪光,是文化底蕴的厚积薄发,是充满信心的人思维智能瞬间的升华!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欢聚一堂》栏目举办了一场为希望工程募捐的晚会,主持人黄阿原灵机一动把谢老请去了,请他在荧屏前当场挥毫,然后拍卖他的字。谢老当场写下“龙魂”二字,节目主持人黄阿原担任拍卖执锤人,从一万起价,最后竟拍到二十一万人民币,黄阿原一锤定音。后来谢老对我们说:“好家伙,当时我差点晕过去,我的字哪值那么多钱呐?”一边说一边笑着摇头。这二十一万人民币的支票当场交给了云南西双版纳州的负责人,用以创办希望小学。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们上学,谢老是不会卖字的。
  按说辛劳数十年的电影艺术家谢添应当十分富有了,其实不然,他没有豪华的住宅,没有小轿车,甚至没有一块名牌手表……他不去追求身外之物。
  有一次聚会时,我对谢老说:“听说您这阵子腿脚不如以前那么灵活了,有时间我去您家看望您。”他说:“你别去,我家里太乱!小偷要是去了,都偷不着什么!”听谢老这么一说,我就和他当着大家编故事,要搞一个小品,我就演那个小偷,正在谢老沉沉入睡的时候,小偷悄悄摸进了谢老的家,一看那么乱,是不是已经有小偷翻腾一回了?这个小偷翻来翻去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自言自语道:“这个艺术家怎么比我还穷啊?”于是小偷突发恻隐之心,拿出钱包,小声说:“谢老,你好好睡吧,我就不打搅您啦,我留下二百块钱,您当零花吧!”
  在场的人听了,也都加油添醋地哈哈大笑。
  物质上并不富有的谢添老人得到了人们衷心的尊重和爱戴,我感到他非常富有!
  今年盛夏的一次聚会,谢老没有到,一问才知道,谢老拍电影去了。我问:“那么大年纪了,拍什么电影啊?”人家告诉我是拍《西厢记》里的那位老僧,戏不多,不算很累,导演希望谢老出山,几次邀请,谢老不顾年迈毅然允诺,甘为年轻的演员们当绿叶。
  谢老身上总是有一股中年人、青年人所不能企及的蓬勃朝气,那么谢老永葆青春的秘密何在?答案已经很明确了:乐观豁达,淡泊自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