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最好下个月就去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5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副刊

  “最好下个月就去中国”
  马小宁
  印象中,在中国长期工作的外国专家,凡有家室的,很少单身赴任。所以,当在中日友好环保中心日本专家组担任高级顾问的小柳秀明先生告诉我,他就属于这“很少”中的一员时,我露出了惊异的神色。小柳说,这缘起于一次偶然,但他的叙述,却使我相信,这更多是出于他对环境工作的挚爱。否则,他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时间来中国。
  作为日本环境厅的一名官员,根据中日政府间协议,小柳先生有被派到中国工作的可能,只是这一可能一年多前并未纳入环境厅和小柳个人的计划。一天,人事部门突然问他,是否愿到中国从事环境工作?原来,小柳的前任因事提前回国,需另派一名专家接任。面对这一垂询,小柳的心被一种说不清的兴奋、冲动和向往所包围,他迫不及待地表示:“最好下个月就去中国。”此时,他显然疏忽了家里还有两个面临高考的孩子,妻子根本不可能与他同行。回想一年前的决定,小柳说,他太渴望从事直接的环境工作了。小柳从小就对环境质量格外敏感,他在东京大学学的是环境,毕业后又如愿以偿分到环境厅。然而,令他不无遗憾的是,参加工作的20年里,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以行政官员而非技术专家的身份接触环境问题。
  中国之行成了小柳工作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环境现状,他到有代表性的地区实地考察。行程中,他感触最深的是企业污染源问题,他形容说,污染源排放出的黑烟、粉尘都是看得见、闻得着的。在贵阳一家发电厂,他吃惊地发现,该厂一年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0万吨,是全日本年排放量的1/4。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使我深深懂得了为何小柳和他的日本同事积极地帮助中国形成自己的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体系。
  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两年前正式颁布的环境管理应遵循的一系列重要标准。其认证基础是物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造成太多的污染,且可回收利用。由于获得该体系认可的物品具有质量和环境双重证明,因此,这一体系已逐渐成为国际物品交流的一个重要条件,甚至成为贸易上的绿色壁垒。我国政府注意到了这一大势所趋,在中日环保中心设立了中国环境管理认证委员会和注册委员会两个秘书处,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标准。在这一形成环境认证标准的过程中,小柳和他的同事提供了大量日本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把重点放在了提高中国企业对这一制度的认可和理解上。他一再说,环境管理的关键是企业,企业的关键是人。如果他的工作能有助于形成从企业到公众良好的环境意识,无疑将是最令他高兴的一件事。
  工作中,小柳善解人意,总是设身处地为中方着想。他常说,中国才是中日环保中心的主人,日本专家只是从转让技术、提供信息角度起辅助支持作用。小柳来中国赴任时,正值桥本首相访华和李鹏总理确定了中日两国在环境领域面向21世纪的两大合作项目,即百城市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和3个环境示范城市建设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双方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沟通理解。但因国情不同,加之认识观念的差异,双方就某件事达成一致往往要一两个月。小柳急在心里,于今年4月建议召开日本专家组和中方各对口部门定期联络会议,双方坦诚交流,大大减少了争执时间。争论中,小柳认识到,日本成功实行地方中央信息网相对独立的作法并不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在长期的环境管理实践中,形成了日本所没有的排污收费制度,中央管理部门需详细了解地方污染源状况和排污收费的情况,因此,中国的信息网必须是中央地方一体化。小柳成功地说服了日方接受中方一体化的设想,避免了双方不必要的扯皮乃至不快。这种把意见摆到桌面上的作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衍生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副产品———他的性格改变。小柳说,他的许多朋友都惊奇地发现,他变得开朗了,以前他并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可现在他想什么就痛快地说出来。小柳认为这是他此行最大的个人收获。
  工作之余,远离亲人的小柳喜欢逛街,与中国人聊天,看地方风情,认为这是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最好方式。他津津有味地讲起他和小商小贩讨价还价的乐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他打招呼的喜悦,秀水街上反串一回老板被人问“多少钱”时的得意,以及在中国人眼里他从“哪国人”到“哪里人”的融入……然而,最让他得意并让我感动的,则是他在闲暇时写下的20万字的中国感受。这本厚厚的日记,记下了他在中国每一天的工作生活、所见所思,记下了他对一个国家从陌生到了解、从努力喜欢到发自内心热爱的情感历程。有了这本用笔更用心写下的日记作证,当他说“为中国人办点实事是最大的心愿”时,人们会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