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充实愉快的九年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5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充实愉快的九年半
  于青
  去年9月初,住在东京都北区的中俣先生收到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的一封来信,信中写到:先生在中国期间不辞辛苦,努力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加深了中日两国的合作和友谊,得到同事们的高度评价和尊敬。经有关部门推荐和审查,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授予先生1997年度“友谊奖”。我邀请先生来北京出席9月29日的“友谊奖”授予大会,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8周年庆祝活动。
  “友谊奖”的评选是国家外国专家局根据国务院授权组织的,1997年度的45名获奖者是从8万多名外国专家中评选出来的,中俣先生是获奖者中年龄最长者。日前在东京,他高兴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987年我63岁,应邀前往《北京周报》担任日文改稿专家,最初答应干两年,没想到年复一年,转眼之间连续干了九年半。九年半的时间里,在北京过了10次生日,参加编辑《北京周报》近500期,结识了众多老、中、青的中国朋友;亲眼看到分配到《北京周报》的3名女大学生入社工作、恋爱结婚、生孩子,直到她们的孩子上小学。在日本,两个儿子给我添了4个孙子和一个孙女,他们长大后,都提出过同一问题:为什么爷爷奶奶总是住在北京?”
  从青年时代起,中俣先生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战前毕业于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后担任过《东京新闻》常驻香港和常驻北京记者,多年采访中国新闻,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有如此经历,担任日文改稿专家一定驾轻就熟,中俣先生则不以为然。“翻译工作要求准确严谨,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其辛苦一言难尽。有时遇到长文章,如中共中央或中国政府的文件等,为赶截稿时间,多次通宵达旦地工作,全无‘轻’和‘熟’的感觉。”《北京周报》的林先生曾向记者提到过中俣先生。日文版《北京周报》从1963年创刊至今30多年,聘请过10多位日本专家,中俣先生创下了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他改稿水平高,速度快,每周改稿约1.8万余字,长期承担两位专家的工作量,他时常把稿件带回住处加班工作,不计报酬,也从无怨言。
  中俣先生还谈起他创下的另一项纪录。“1975年7月,从北京乘车去采访,途中不幸轿车撞到路边树上,我和妻子都受了重伤,妻子当场失去知觉,我的神志还清。一辆开往唐山的长途公共汽车路过,见状二话没说,拉上我们就往唐山开,途中没停车,但是车内确有应下车的,为了争取时间,乘客们全无怨言。到了唐山后,医院立即组织抢救。后来,解放军又派军用飞机把我和妻子从唐山送回北京,住进协和医院。从事故发生到伤愈出院,我和妻子得到了许多中国人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友好情谊和奉献精神使我终生难忘。外国记者在中国因交通事故被抢救,我算是第一例。”
  “九年半的时间,中国的变化真大。”中俣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亲身经历者。“1987年1月刚到北京时,妻子去商店买菜刀,营业员说店里的菜刀质量不好,劝妻子到另外一家去买。那时去友谊商店购物,最常听到的一个词是‘没有’。在商店购物后找回的零钱,常常是被扔在柜台上。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事越来越少,消费者逐渐找到了‘顾客是上帝’的感觉。”
  在《北京周报》工作期间,中俣先生一直是《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他对记者说:“干新闻离不开报纸。在北京从事新闻,不能不看《人民日报》,看过后,还留着查阅。九年半的《人民日报》,一份不少地摞在友谊宾馆我住的宿舍里。”
  “那真是充实愉快的九年半。”他意犹未尽地表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