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粮草官”的幸福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粮草官”的幸福观
  新华社记者 张玉清 新华社通讯员 曹田 赵阳
  济南军区某集团军生活服务中心主任孙安昌入伍21个春秋,先后担任过6个单位的领导,创造了单位14次集体立功的全军区记录。他先后荣立两次二等功,13次三等功。济南军区、集团军“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的表彰栏中多次写上了他的名字。
  一
  1990年春,孙安昌被任命为生活服务中心主任。
  后勤部长指着十几间破旧的房子,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一个月内开业!”孙安昌甚至来不及喘口气,就忙活开了。仅两个星期的时间,服务中心便以崭新的面貌提前开业,不仅承担了向全旅20多个伙食单位供粮供菜的任务,每天还向家属供油条、豆腐等熟食,成为全旅后勤战线的一面旗帜。
  时隔不久,他又到一个单位任服务中心主任。几年时间,他白手起家,把服务中心建成了一个拥有固定资产30多万元,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服务全面、保障有力的服务实体,形成了集采购、加工、供应、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孙安昌常说:“别人的生活因我的工作而更加美好,我就感到无比幸福。”为了更好地为官兵服务,他不仅从门外汉成为一级厨师,还钻研了很多营养学方面的书籍。像卡路里、维生素、蛋白质之类的专业术语,他搞得溜清,能根据训练不同时期所需的营养量,科学合理地安排伙食。野营拉练时,训练强度很大,他就做一些高营养、大热量的饭菜,战士搞夜间训练,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猪肝、菠菜就端上了战士的餐桌。每年新兵来到部队,孙安昌根据不同地区战士的不同生活习惯,让主食品和副食口味尽量适应战士的胃口。孙安昌当炊事班长、司务长、生活服务中心主任这些年,他所在单位的主食花样每顿不少于三种,有时达到十几种。
  二
  官兵们说:孙安昌当服务中心主任有一种超前意识,别人没想到的,他都想到了。夏天到了,晚饭后,大人孩子外出乘凉的多起来,孙安昌立即办起了“消夏沙龙”。他组织战士在灯光球场摆上了几十张单椅,设立了冷饮、烧烤、小吃、瓜果等六七个摊位,大屏幕的电视机既可以看录像,也可以唱卡拉OK。每天晚上,很多干部、家属领着孩子走出家门,大人们喝杯冷饮、聊聊天,孩子们则对烤鱿鱼和羊肉串更感兴趣。熄灯前,人们带着一身的凉意回家,孙安昌和他的战士们还得把一件件东西搬回屋里,每天一身热汗,每天乐此不疲。
  阴天下雨,市场上菜价最便宜,这个时候别人往家跑,孙安昌却迎着风雨带领战士们往市场上奔。一年下来,仅此一项就为部队节省经费上万元。
  干部家属下班晚了,孙安昌建的快餐部有热腾腾的盒饭等着你;谁家来了客人,一个电话打去,品种多样、物美价廉的饭菜准给你送上门。机关干部下部队蹲点,家中换煤气罐、买米买面的活全部由服务中心包揽。干部家属骑车上班忘了打气,服务中心门口常年放着个打气筒。干部家属打开水时路滑,他就提前把防滑网铺在了开水房地上。时间长了,干部和家属都称孙安昌是“及时雨”。
  三
  孙安昌这些年始终与钱打交道,但他思想上防线越筑越牢,时刻警惕着铜臭的腐蚀。有一次,他妻子下班时顺便在服务中心买了几斤黄瓜,因为身上没装钱,就给卖菜的战士打了张欠条。时间一长,她把这件事忘记了。月底查账时,孙安昌看到了这张欠条,回到家中,他劈头盖脸向妻子发了一通火。妻子心里尽管很委屈,可还是擦掉眼泪到服务中心交上了钱。
  去年底的一天,外地一个小贩到服务中心推销黑木耳,见办公室里只有孙安昌一个人,就悄悄地说:“每斤按10元收钱,发票开15元,你我都有赚头。”孙安昌笑笑对小贩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你先看看,打听好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回来找我。”小贩露出一脸尴尬,没趣地走了。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当地一家私营水产公司的老板找到孙安昌,说新进了一批鱼虾销路不好,想在部队冷库里放一放,说着就把2000元钱放在了桌上。孙安昌先让他收好钱,然后对他说:“放一天多少钱我们有明码标价,明天你把货拉来,有会计和你算账。”
  在服务中心这些年来,每天从孙安昌手中进出的钱都在三四千元以上,按一些菜贩的说法,只要他头脑灵活点,每斤菜上差个几分钱,一两年就是个“万元户”。可孙安昌偏偏是个“死脑筋”,公事公办。时间一长,人们都知道了“抠老孙”不好对付。
  己正才能正人。孙安昌两袖清风,带动了整个服务中心兴起廉政之风。这几年,服务中心不仅没有发生一起贪占的事,还连年被集团军评为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