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中国男排的自我解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1
第8版(体育)
专栏:

  中国男排的自我解剖
  本报记者 汪大昭
  10月5日到11日,中国男子排球队出访波兰,5战4胜。在近年来访欧比赛中,这一次的战绩很不错,但是,谁也没有把它视为什么“突破”。访欧的目的本在于为即将到来的世界锦标赛和亚运会作准备,在大赛前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各项技术能力和战术水平。这一目的基本上达到了。
  中国男排在5场比赛中,与波兰俱乐部前三名交战3场,2胜1负;两度以3∶2挫败波兰国家队,每次都是在逆境中反败为胜。在前3局1∶2落后,第四局打到12∶14的不利局面下,场上球员抓住对方的弱轮次,不失时机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取得胜利。即使在大比分落后的被动情况下,队员们仍能正常攻防,在实战中逐步建立起与欧洲强队交锋的自信心。这对男排来说,是比一场比赛的胜负更有价值的收获。
  中国队归来后及时总结,明确了在高度和力量上与世界强队的差距难以缩小,可没有理由因此而怀疑自己的特点。访欧比赛证明,对付欧洲高大队员,快球和两侧的平拉开依然是有效的攻击办法。
  主教练汪嘉伟认为,现在高水平的排球比赛,一支球队只靠六七名主力队员是顶不下来的,教练员必须放手给更多的球员上场机会,让他们体验比赛气氛和锻炼。尤其是许多比赛采用流动赛区的办法,打两场换一个地方,球员需要迅速适应环境,球队更需要人人都能上阵。在波兰的比赛,中国队伤病号较多,仍然保持了多名球员轮换上场。
  心气高了,看自己的弱点也准了。不但摆出拦网和强攻等网上差距,还分析了由于一传质量不高,导致不得不以自己弱项的强攻跟对方强项的高拦网硬拼。中国男排在跳发球等大力发球上虽有提高,可实战中效果并不明显。欧洲球员采用这种发球普遍,无形中练就了“免疫力”,短平和长飘发球倒因为使用得不多,都不大适应。中国队郑亮和朱刚发的飘球成功率颇高,而中国队自己的接发球则因脚下移动跟不上,影响了一传到位率。
  看来,在制约与反制约的对抗中,中国男排尚有潜力等待开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