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山川秀美会有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8
第2版(经济)
专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述评(3)

  山川秀美会有时
  本报记者 董建勤
  黄土高原近50年的水土保持实践说明,治理任务虽艰巨,但治理模式及技术已基本成熟,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够根本改变面貌。
  年初,水利部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建设规划》,国家计委与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两个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皆以黄河中上游为重点。
  鉴于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水土保持被分为近期(1998—2010年)、中期(2011—2030年)和远期(2031—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总体目标。即在近期的13年,大力加快治理步伐,同时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到2010年使水土保持工作初见成效,流失区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左右,群众生活步入小康水平;林草覆盖率达到25%以上,坚决控制区域内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再减少入黄泥沙1亿—2亿吨。
  水保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各级政府把水保纳入目标责任制,并正形成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的制度。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焦居仁介绍说,水土保持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心工作之一。现在,许多县的书记、县长负总责,有利于集中各种渠道的资金用于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
  各地的水保工作,突出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有耕地2.8亿亩,大部分为山坡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区,一般年景每亩粮食产量只有几十斤,因而水土保持的首要举措是坡改梯,年均完成400万亩,要在30年内将1亿亩坡地改为梯田,把“三跑”田变为“三保”田。其次,进行林草植被建设,包括水土保持林草、经济林果、防护林、薪炭林,其中年均降雨400毫米以下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再次,建设小型田间与沟道工程、雨水集流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及沟道骨干工程等,通过治沟打坝淤地、蓄水拦沙,粮食产量可达坡地的4倍……
  目前,这些举措正在各地逐步落实。一位水保官员说:“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还可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针对边治理边破坏的现实,各地还强化了预防监督、监测及科技示范工作,分别设定国家级、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建设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在2005年前将初步建立起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按主要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已有规划,在“九五”期间还将启动4个开发建设区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和25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示范县工程,建设3个高标准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每个示范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建设期限10年,到2008年完成,以重点推广水土保持适用科技成果。
  更令人欣喜的是,机制方面也开始创新,继“四荒”拍卖之后,户包治理、股份合作及租赁经营等多种适应市场经济的水土保持新机制也应运而生。在这种新机制下,广大群众从“要我治”转变为“我要治”。众多的农民、下岗职工及企事业单位正在源源不断地加入水保行列,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水保事业显示出空前强劲的生命力。
  展望治理前景,不少生态学家满怀信心:在有投入保证的条件下,按现在每年治理1.2万平方公里的进度,定会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山川秀美、江河清澈”的战略目标将成为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