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石狮:敢为人先立潮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7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石狮:敢为人先立潮头
  本报记者 潘帝都 赵鹏
  弹指10年,石狮,已由当年的渔村小镇变成了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美丽滨海城市。
  石狮建市10年,是改革、开拓的10年,也是创造辉煌的10年: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72亿元,是1987年的27倍;1997年财政收入4.18亿元,是1987年的22倍;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860元和5100元,分别是1987年的6.5倍和8.2倍;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位居全国县(市)前列。
  开弓没有回头箭
  1987年12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石狮撤镇建市,下辖石狮、蚶江、永宁、祥芝三镇一乡,总人口24万,总面积近160平方公里。当时的石狮远没有今天的模样:“电灯不光,车用人扛,自来水断,厕所淹仓”,就连唯一的一条马路,也是坑坑洼洼,破碎不堪。
  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肩负着全省改革综合实验的重任,拿着省里拨给的、分两年支付的500万元开办费,石狮人怀着坚定的信心,向改革要出路。
  第一步改革,是向臃肿的政府机构开刀。1988年7月1日,经福建省委研究决定,《关于推荐选拔石狮市市长的公告》正式发布。根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一个多月的民主推荐选拔产生的市长和3位副市长走马上任了。首届石狮市委只设4个机构,市政府也只设18个综合部门,机构数量只相当于同级县市的1/3,行政编制上不及其他县市的一半。
  第二步改革,是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面对着全市20多万人口的衣食住行和近20万外来经商、打工者的生活,1.6万家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以及对50多万境外侨胞的沟通、联络等等,经过一次一次曲折,石狮市市委、市政府终于摸索了一套全方位服务的方法。
  建市之初,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石狮人以“三闲”(闲钱、闲房、闲人)起步,依靠侨乡人文和信息灵通等优势,大力发展“小洋货”,尤其是服装生产,并向国内外市场辐射。那时全国各地的客商进出石狮最多一天可达六至七万人。为了避免以往政府干涉经济发展过多的教训,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稳定良性发展,石狮市政府及时出台了鼓励乡镇企业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此后,又提出了曾一度响遍全国的口号:“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
  “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在不到6平方公里的市区内,平均每4名石狮居民便拥有一间店面,全市有18条商业街,8个专业市场,4座商业城,近万家商店。随着经济领域的改革与突破,石狮人独领风骚,傲立潮头: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100%全部靠市场调剂,近20万人才与劳动力全部从市场招聘,全市所有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石狮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商业用地招标拍卖,工业用地协议出让,全面放活二级市场;率先在全国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全省有名的乡镇企业集团———石狮市新湖集团于1990年诞生;1991年8月,石狮人又大胆进行粮油购销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等等。
  在建市开头的1988年至1995年7年间,石狮人经受了改革大潮的风风雨雨,一往无前,闯出一条坦途:“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联合;小洋货,大创汇;小民营,大经济;小城市,大网络;小政府,大社会。”据不完全统计,从1988年到1995年,全市经济每年都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全市吸引外资总额占总投资的30%,外资企业产值占全社会总产值的60%。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
  二次创业再腾飞
  然而,小毕竟有小的难处。从1995年开始,全市竟有上百家服装企业先后倒闭。产业结构单一,企业组织管理落后,产品科技含量小,产品名优化比重低,粗放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等等,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制约了石狮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经过冷静的思索、酝酿,1996年2月6日,新任石狮市委书记兼市长何锦龙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开展第二次创业,营造跨世纪优势,把石狮建设成为闽东南繁荣带上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号召。
  ———再筑市场优势。首先,他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狠抓狠管。并多次组织企业界开赴上海等国内10多个大城市举办产品展销会。他们又把“戏台”搭到了海外,由市领导亲自带队先后到菲律宾、新加坡、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招商会或贸易洽谈会。与此同时,他们连续举办了5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此外,还直接到异地办厂开店,在别人的家门口寻求生机……伴随着阵阵海风,全世界各大中型百货公司的老总及批发商代表每年春秋两季便汇集于此,把石狮的产品带向国内,带向世界。特别是彼岸同行的加盟,更开阔了视野,刺激了本地市场的繁荣。据统计,目前石狮人已在全国的28个省、市、区设有办事处,在全国20多个大城市的商场建立了1200多个销售专柜,在6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立代表处,石狮再一次成为了国际市场网络的一个热点。
  ———重振服装业雄风。纺织服装业是石狮人的“家底”产业,也是石狮经济结构的主要支撑和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原来单靠家庭作坊、手工制作近乎原始的生产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石狮市委、市政府有意识地精选引导一批较为知名、有实力的制衣企业从“船小好掉头”转向“船大好冲浪”,联合组建起一个个集团,各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销售渠道方面,进行优势互补。于是“斯特兰”、“金色年华”、“金犀宝”、“迪娜”、“闽狮”、“全家福”、“帝都”、“富贵鸟”等一批名牌服装开始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石狮注册的服装商标达1000多个。1997年该市有4家企业和服装设计还在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师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98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石狮市的盖奇公司又一举夺得了“服装设计”、“产品质量”、“展示奖”等3个大奖,其中“服装设计奖”填补了福建省没有国家级名设计师的空白。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认真分析了自身优势后,石狮确定将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电子机械、塑料五金、旅游以及海洋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兴建港口码头,积极引导内资与外资重点投向高科技与基础设施。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止,全市已累计吸纳外资17.6亿美元,引进各种先进生产设备6万台。随着石湖、梅林、祥芝三港的建设成功,围绕着这三港而兴建的大野摩托、德宝纺织、融盛汽车、天马数控等十大工业基地已开始顺利在沿海工业区落户。这些新兴的支柱产业已经逐步支撑起石狮市经济的“半边天”。截至去年底,新兴的工业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3%,而服装业已下降至40.7%,石狮人开始走出了近10年的“服装情结”。
  题图:石狮市鸟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