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做好中国老龄工作 喜迎国际老年人年——访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8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做好中国老龄工作
  喜迎国际老年人年
  ——访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
  本报记者 周朗
  近日,记者就我国老龄工作状况及如何迎接国际老年人年等有关问题,采访了国际老龄协会理事,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
  张文范会长首先向记者介绍了确定国际老年人年的背景。他说,国际老年人年的确定,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老龄问题的关注。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当今世界总人口已达59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5.78亿。目前,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正呈现迅速地、大规模地和普遍地发展趋势。国际老年人年的主题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其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各种年龄的人融为一体的、健康和谐的、有尊严的、有保障的人人共享的社会。他说,迎接和庆祝国际老年人年,是本世纪末的一件大事。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世界老年人口大国,应对国际老年人年作出积极的反应。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文件,要求各地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国际老年人年的工作。根据这一精神,中国老龄协会将从我国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谈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张文范说,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自80年代以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年均以3.2%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到1.2亿。到200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更为突出的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达800多万,并以年均5.4%的速度递增。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从1982年算起到2000年,只有18年时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其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张文范着重谈了中国养老模式的框架,即居家养老,也就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他说,中国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家庭。由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形成的家庭中,晚辈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对老人的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责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突出的是“孝道”,这是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基础。亲情养老,天经地义,是孝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宪法》、《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也都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两代人由于经济上相对独立,由血缘维系的亲情养老观念正在弱化;“父母在,不远游”的束缚已彻底打破,仅从农村看,每年有7000万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上家庭结构逐渐核心化、小型化,三代户、四代户在减少,一代户、二代户在增多,中国的家庭规模从1982年户均4.43人,到1995年下降为3.7人,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我国传统家庭模式已经受到冲击。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加快,老年家庭越来越多,现已达到3000多万户,并出现两代人同时老化的情况,独居老人已占26.6%,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给家庭的抚养照料增加了压力。
  他指出,日益突出的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和照料问题,向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肯定,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弱化的现实。因此,根据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总称。要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安老、养老三个安全网,即家庭保障安全网、社会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张文范最后说,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老年人问题。国家主席江泽民曾经指出:“要重视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据此,我们确定了面向21世纪解决老龄问题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从思想理论、政策法规、物质环境等方面做好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准备工作,努力营造一个适应人口健康老龄化社会的条件和环境。重点是:强化两个意识,即老龄意识和养老意识;建立三个体系,即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社区、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建立起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加强老龄问题的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逐步完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两支队伍,即具有较高水平的老龄干部队伍和老龄科学研究队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