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杨凌:中国农科第一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9
第1版(要闻)
专栏: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 难忘第一

  杨凌:中国农科第一城
  本报记者 孟西安 蒋建科 郑少忠
  秦川八百里,上下五千年。
  历史不会忘记:杨凌,曾是四千年前尧和舜时中国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是中国农业的主要发源地;
  历史不会忘记: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在杨凌创办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历史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将杨凌建成一个农业大学与科研院所齐备、科技人才荟萃的农科城;
  历史更不会忘记: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正式成立。江泽民总书记欣然题词:“努力研究和应用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贡献。”李岚清副总理出席成立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农业硅谷 知识密集
  金秋十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记者就来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区管委会大院里绿树成荫,佳卉吐芳。左手抱着谷麦,右手拿着镰刀的石雕后稷,正以刚毅自信的目光,注视着眼前日新月异的变化,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宾客。
  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光强兴奋地介绍说,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的重大决策,是国家发展战略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
  面对21世纪中国人口的继续增加和对农业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耕地的不断减少,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粮仓要建立在自己的国土上,我们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广阔的祖国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的近1/3,人口却只有八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14。浑厚的土层,广袤的土地,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然而,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又严重制约着大西北农业的开发和粮食的增产。
  希望在哪里?希望在西北,人们的目光投向大西北。出路在哪里?出路在科技,人们的目光又投向了位于陕西腹地的杨凌农科城。杨凌虽然是一个在许多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镇子,但她早已是闻名中国的农业科技高地,其农业学科之齐全、知识密集程度之高、人均农业科技成果之多都是全国少有的。在这块仅4平方公里的镇子上,集中了西北农大、西北林学院等10所中央和省属的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单位,集中了64个学科和与之相配套的4000多名科技人才。建国40多年来,有5000多项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其中900余项获省、部以上奖励,有10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先后有6位著名农业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45个,各类实验室、研究室570多个。建国后,杨凌共为国家培养6万多名农业科技人才。杨凌,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硅谷”。全国六大小麦换代品种,就有4个出自杨凌,其中“碧玛一号”、“小偃六号”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达4亿多亩,把中国的小麦产量由建国初的5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00多公斤。毛泽东主席50年代接见西北农大教授赵洪璋院士时,曾高度赞扬说:你的“碧玛一号”救了一个新中国!
  省部共建 加大投入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杨凌农科城的发展,关心农科城里的知识分子。许多杨凌人都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国家百废待举,国务院就批准在原武功县杨凌人民公社的基础上筹建杨凌区政府,划归咸阳市管辖,加大投入,使城市建设和生活条件迅速改善。
  1986年8月30日,李岚清同志专程到杨凌考察。1997年3月12日,李鹏同志主持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决定杨凌示范区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将其纳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全部优惠政策和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示范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
  李岚清副总理对示范区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示范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明确指出,中央下决心建立杨凌示范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干旱半干旱农业的发展问题,解决下个世纪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存问题”。
  为了确保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国务院确定了“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领导体制,成立了由14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同组成的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陕西省委、省政府更是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书记李建国刚上任就来示范区考察,并把示范区建设列为本届省委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省长程安东先后9次把省政府常务会、省长办公会搬到杨凌来开,现场研究决定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省上还成立了由范肖梅副书记、陈宗兴副省长分别任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的示范区管委会领导班子。
  大胆创新 突出示范
  杨凌示范区既不同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有别于一般的经济开发区。国务院要求杨凌示范区要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培养人才、科教体制改革、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等8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本着“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高速度发展,高效益示范”的原则,杨凌示范区一开始就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先导,从全省1206名报名者中经过层层挑选,公开招聘了包括两名副厅级副主任在内的28名工作人员。示范区的规划同样也采取在全国公开招标的形式,规划出了一个“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具有农业示范区特色、总面积达22平方公里的宏伟蓝图,已于今年元月经省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批准,示范区起步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现已陆续竣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已经拉开序幕。示范区以全新、高效的运行机制吸引了大批客商,一年来共有350多家企业前来洽谈,目前,示范区已审批涉及节水灌溉、生物药品、农业信息工程等10多个领域的67个产业化项目,有19家企业完成了入区注册登记。
  科教体制改革是长期困扰杨凌发展的一大难题。根据李岚清副总理“上面搞共建,下面搞联合、调整、合并”的指示精神,示范区建立了同十大科教单位的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由省委副书记范肖梅担任联席会议主席,定期通报情况,协调各科教单位之间的关系。示范区在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200万元,支持各科教单位联合攻关。还决定在3年内每年拿出500万元,扩大杨凌农业科技开发基金。目前,联合、调整、合并等形式的改革正在十大科教单位之间加紧进行。
  示范区的建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李台乡徐东湾村有248座坟茔需要迁移,共产党员率先垂范,7天时间移坟工作就全部结束。邰城南路拓宽涉及搬迁户42户,所有拆迁户识大体顾大局,10天之内全部拆除完毕。几位农民激动地对记者说:“过去我们守着农科城,经济发展还不够快,别人说我们‘捧着金饭碗讨饭’,今天要建示范区,给我们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别说迁坟,就是迁‘窝’也没问题!”“我们要发挥示范区的优势,让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仅要靠科技先富起来,还要为全国的农民兄弟作出示范呢!”
  站在后稷石雕前向南眺望:数不清的挖土机、推土机、压路机和一辆辆穿梭往来的运土汽车,隆隆鸣叫,一条条笔直宽阔的公路在这里延伸,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在这里崛起……
  中央的重点支持,省部共建的“合力”,使杨凌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据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光强介绍,国家今年投入杨凌的资金4亿元,相当于建区前的100倍。农业科技人员从这里看到了希望,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日已变成“凤还巢”。就连远在美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雷廷武副研究员和衣阿华州立大学工作的赵明安博士,主动应聘到水保所工作。他们说,这里才是我们真正的用武之地。
  压题照片:建设中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