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直送真情到万家——扶贫到户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29
第2版(经济)
专栏:扶贫攻坚在神州(4)

  直送真情到万家
  ——扶贫到户见闻
  本报记者 胡跃平 张帆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刚过,记者来到云南省宣威市。深秋的凉风,挡不住红土地扶贫攻坚的热浪。
  “‘万人万户结对扶贫’,我们的信心更大了,扶贫到户的工作队员近日来正认真学习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决心进一步落实责任到户、目标到户、资金到户、科技到户,争取今年基本解决43万人的温饱问题。”
  市扶贫办主任方玉碧高兴地告诉记者。
  干部帮扶责任到户
  80年代以来全国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90年代剩下几千万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扶贫以来投入资金辐射不到、更为偏远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党中央、国务院针对这一状况,及时做出扶贫到户的战略决策。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一个叫“西坡”的特困山村,干枯的河沟,光秃的山坡,简陋的土屋,构成了一幅让人心惊的贫穷景象。全村207户人家,尚有半数以上至今未能越过温饱线。驻村的扶贫干部感慨道:“这些贫困户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脱贫的,我们得好好帮一把。”
  像西坡这样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穷山村很多,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几乎都可见到下派扶贫干部的身影。
  其实,要看干部帮扶责任是否到户,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看“扶贫卡”。为确保扶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户,各地普遍实行了建档立卡制度,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张“扶贫卡”,上面详细记载家庭人口、经济状况、扶贫项目、脱贫计划、资金来源、收支情况、包户干部姓名、责任时效等,由乡村建档,县组织、人事、扶贫部门备案,跟踪考核。
  干部同贫困户签订责任状,是全国所有贫困地区的一条硬措施。现在,许多地区的广大党员干部专门抽出时间或自愿利用节假日休息,到边远的村寨走穷亲、结对子,涌现出了许多“穷在深山有远亲”的动人故事。
  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树为全区艰苦奋斗典型的彭阳县,从书记、县长到乡镇以上所有干部,都有具体明确的扶贫任务。每年冬天,帐篷搭建在山头,群众发动在山头,干部苦干在山头,锲而不舍修梯田、打水窖,现在,全县贫困户人均梯田达2.6亩,90%的贫困户解决了温饱。
  扶贫项目效益到户
  初夏,并非土豆收获季节,但宁夏西吉县的将台淀粉公司大门前仍有交售土豆的车队。“一斤卖多少钱?”记者问,一位忙着往槽里扒土豆的农民乐呵呵地说:“收购价一斤三毛。”这位叫马占友的农民是附近罗庄村的土豆种植大户,去年交了两万多公斤土豆,收入1.2万元。
  西吉盛产土豆,虽然品质好产量高,但几年前拿到市场上卖,一毛钱一斤也没人要。近两年,西吉县实施土豆产业开发,已拥有30万吨的年加工转化能力,土豆因此卖出了好价钱。作为扶贫到户的重点项目,西吉县在落实土豆种植计划时优先安排贫困户,县乡科技干部深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技术,并每亩扶持100元的扶贫资金,由龙头企业承贷承还,实行保护价收购。土豆种植面积由1992年的15万亩猛增到现在的30多万亩。去年,全县贫困户仅土豆一项人均增收200多元。
  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在这方面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如龙头企业加农户、生产基地连农户等。地处大别山区南麓的湖北英山县处处飘荡着浓郁的茶香。这个县近年来抽调上千名干部和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发展优质高产茶叶,建成百亩以上的连片茶叶基地200多个。如今,“汤清叶绿,滋味鲜醇”的优质英山茶叶,走向了国际市场,全县50%的农户从中受益。
  贵州实施的温饱工程和坡改梯是贫困户受益最大的。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以最需要扶持的贫困户为对象,对所有扶贫项目一次性统一规划,分期投入,使每一个扶贫项目都具体落实到贫困户。去年,全省投入扶贫资金1.7亿元,实施温饱工程741万亩,直接扶持缺粮户230万户,户均增粮217公斤。
  小额信贷资金入户
  一些同志在总结扶贫工作时说:“过去扶贫资金花在富县项目多,用于富民项目少;投入工业项目多,扶持种养加项目少;发展锦上添花项目多,实施雪中送炭项目少。”
  可喜的是,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让贫困人口受益,已日益成为广大贫困地区的共识。四川省明确要求各贫困县“从盲目办工业转移到种养林果业”,并规定把85%的扶贫资金用到贫困农户身上。四川省扶贫办负责同志讲,这两年,动用扶贫资金上马工业项目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小额信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青睐。在云南的贫困山区,传颂着一个“老母鸡换大水牛”的故事。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翠华乡是省里实施小额信贷的试点。去年6月,八得村的李新芝在乡里的小额信贷工作站拿到1000元贷款,她用这笔钱买了一头水牛。问起小额信贷有啥好处,李新芝说:每月只还40元,卖几只老母鸡就能还得了,而自己得到的却是一头大水牛。
  小额信贷不仅能较好地解决扶贫资金到户的问题,同时也能激活贫困地区农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94年在河北易县开始试点后,逐步推广,去年20多个省、区、市的100多个县开展了小额信贷。陕西商洛地区1997年拿出5066万元信贷资金用于小额信贷,覆盖贫困户5.1万户,通过县设扶贫总社、乡设分社、分社下设中心组来完成。每户一年可贷1000元,实行周还或旬还制,形成了“周周还款有压力,每周还款有动力”的激励机制,农民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目前,小额信贷在陕西、云南等地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的好处是,激发农民的市场意识,培植农民的管理观念,是开发式扶贫又一好形式,它越来越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和中国特色,做到了政府、群众、银行三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