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北京成为全国最大人才库 20年培养博士硕士17万名本专科毕业生60万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3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成为全国最大人才库
  20年培养博士硕士17万名本专科毕业生60万名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江涛、黄威)27岁的王勇不久前通过了电子专业的博士学位答辩,成为清华大学自1978年设立博士学位后培养的第1700名博士。同时,他也是改革开放20年北京为全国培养的4万多名博士中的一个。
  首都北京的教育事业在近20年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已由“文革”期间的教育重灾区发展为基础、职业、高等、成人教育等形式多样、教育门类齐全的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据统计,20年来北京高校共为国家培养了6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13万名硕士研究生。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任务的中国科学院、社科院等驻京科研院所,共培养研究生7万人。包括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倪以信、第一位论文博士徐大懋在内的一批批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开始自觉学习新知识。如今,“一张文凭,终身够用”的观念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自我更新、储备知识的新观念。近些年参加成人高校第二学历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今年报名数更达到万人以上。20年来,全市的150多所成人高校共为北京培养大专以上专门人才43万名、中等专业人员36万名;全市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成人教育平均每年的培训规模达450万人次。
  在为国内各地、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同时,北京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热爱中华文化来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20年前,我国招收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也仅有几百人。随着封闭的国门逐渐打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至今增加到4万多人,其中在北京学习的占了一半,攻读硕士学位的就有1000多人。留学生层次也由单一的语言生发展为包括进修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各个专业多种层次,许多留学生后来成为搭设中外友谊桥梁的使者。
  作为人才输出库的北京,输出人才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更有相对广博知识面的“图钉式”复合人才。清华、北大等学校采取基础模块加复合模块的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即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基础模块,以选修课为复合模块。学生在学好基础模块的前提下,可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志向等选修有关课程。北航等理工科院校还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一门人文类课程,并鼓励学生攻读双学位,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许多复合型人才今天已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中科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大型企业的主要管理者,不少人作为中青年技术骨干活跃在三峡工地、小浪底工程、秦山核电站等国家建设的第一线。
  近年来,首都高校、科研机构还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许多学校、科研院所制定了鼓励政策,为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了优良的科研环境。现在,刚过而立之年、甚至不到30岁就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研究员的年轻人才已越来越多,大批的创新人才正在涌现。曾荣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的北大教授赵新生被任命为化学学院院长时年仅38岁。他大胆在全院实行教职工聘用制改革,很快被列为全校人事改革的试点。在他的带领下,1996年化学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我国培养的核电子学的第一位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主任康克军教授,是开发研制“八五”攻关重大项目——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的主要负责人。这套系统针对海关口岸对大型集装箱实行快速检查的迫切需要研究开发,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