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上海一百年》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30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序跋选萃

  《上海一百年》序
  唐振常
  十多年前,在一篇综论上海历史研究的文章里,我曾说过一句话:“上海历史研究已成今之显学。”当时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国内则发端这项研究的上海当地,除了原来的两个研究组织,颇有其他大学的教学研究人员加入这个队伍,且有上海研究中心的全市性组织盛张其势。国外则美国西部和东部各一家著名大学财大气粗,力量壮大,而日本东京及其附近大学教学与研究人员组成的上海史研究会也甚有作为。于是,那些年中,关于上海史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频见于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亦夫频繁促成中、美、日以及各国学者共聚一堂,相与论上海。
  十多年后的今天,这股势头未曾稍减,更见其强。从上海一地看,面上的组织或因形势而有变异,原来的上海研究中心虽略显沉寂,代之而起的上海史志学会,则因大量地方修志人员的加入,扩大了研究的力量及范围。档案研究人员更挟有天然的优势异军突起。上海史研究队伍更见其壮大。于是,我们所看见的,上海史论著日多,所涉范围日广,新人频起,新见迭出。对于研究来说,细大不捐,窄而深的论文,与厚而实的论著同所须要,人们也就盼望经营多年的多卷本《上海通史》和《上海通志》早日问世。国外所见,美日两国对上海史的研究其势不衰,新作频出。所可注意者,欧洲的德国、英国相继入盟,德国一家大学尤具雄心。澳洲一家大学,酝酿成立上海研究中心,与之计议合作的,是回归了祖国的香港最著名的大学。香港这一大学,对于上海历史向所注意,回归之后,以其天时地利,对于上海史研究的发舒,可预期其成。
  以上所举,无论中外的上海史研究者,都隶属在各个组织机构里,并未包括无所属的“散兵游勇”。业余研究人员应该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研究毕竟是个人的事,志之所在,奋力以为,业余的研究亦能有大成。事实上,这些年已有非专业上海史研究人员所写上海史的佳作出现。如果加上这股力量,更可见上海史研究确为显学。
  在林林总总的上海史研究论著中,一个共同的现象,多只及于1949年而止,不涉当代。诚然,过去的上海曾经辉煌一时,值得研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外同有此说。虽解释有异,毕竟治史可以知今。过去的上海何以辉煌,明其因缘,知其演变,对于今天的上海之去从取舍,就有了参考的价值。因此,当得到这本《上海一百年》的著作,见其断限为一个世纪,所写内容,是一个世纪的上海的历史,乃觉耳目一新,而赞是书编著者之用心与眼力。
  所谓一个世纪的上海,概乎言之,可以说是上起戊戌维新,下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的今天。上海历史不足夸古,也无须夸古。上海历史之引人注目,在于近代,在于五口通商之后。当年被迫对外开放,历史的屈辱引来了历史的辉煌。戊戌维新起于北京,而见实效于湖南的新政,但在戊戌以前,上海已成中外思想与文化交撞之地,新思想新文化多萌发于上海,影响于全国。戊戌政变以后,新政尽废,然新思想、新文化之在上海,爝火不灭,其势更烈,如响斯应,全国景从。于是,上海的地方自治运动早于全国五年而萌生,而见成效,这不过是一个例子。以概其他,于物质、思想、意识、制度诸方面,上海能得先机,乃见异彩。1949年之后,换了天地,历史仍有其继承。经历了多年的曲折,一声改革开放,上海活了过来,不只重现辉煌,抑且十百倍焉。这是历史的进步。
  两个五十年,构成了本书的十二章。前后各半,各为六章。分章叙述,写作所须;连成一贯,历史所决。前五十年的上海,与后五十年的上海,构成一个世纪的不可分的历史的上海。由近代而至于现代,或说由现代而至当代,历史贯通。读之竟,对于今后上海的趋势,亦夫彰然可明。这,也许就是本书著者希望之所在。本书著者,或为史学家,多年研究上海史,颇有著述;或为宣传部门工作者,研究上海现状,深知经纬,两相结合,乃成可信而见新意之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