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阅读
  • 0回复

听无极先生谈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1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艺苑

  赵无极先生是当今欧洲画坛享有声誉的艺术家。阿兰·儒富瓦在《艺术》一书中评论说,他的作品“明确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如何成为全球性现代观点的”。赵无极先生的作品回顾展将于11月4日在上海举行。
  听无极先生谈艺
  马为民
  关于赵无极先生,法国两部著名词典《小罗贝尔》和《小拉罗斯》都作了介绍。《小罗贝尔》的条目是这样写的:“祖籍中国的法国画家。1921年生于北京。1948年来巴黎,经过一段效法于保罗·克利之后,创造出一种极为细腻的抽象派风格。他运用东方传统绘画的某些技巧,特别是书法符号的分布,力求一种观赏上的平衡,并通过巧妙的构图来达到这种平衡。”
  对艺术,笔者是门外汉,因而是怀着登门求教的心情,随几位中国同行,前往赵老的巴黎住所采访的。
  住所的顶层三楼是他的画室,天顶的一大半是玻璃的,可开启,画室因之融在大自然中。听说他一向在自然光下作画,这又得到印证。赵老穿一件下摆蹭有颜料的白色工作服,像拉家常一样讲述着他的人生经历、创作生活和艺术见解。
  他祖父是前清秀才,“无极”这个透着道家之气的名字即是祖父取的,他父亲是银行家,他本人却从小对绘画产生了兴趣。母亲劝他不要作画,日后继承父业,可他父亲说:“要他做银行,银行就得倒闭。”这样,他14岁时就进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即后来的浙江美院)。赵老回忆说,他在班上年纪最小,大家却选他当班长。他当时就不喜欢学院式教育,“我总是不大听话。潘天寿要我们临摹‘四王’的东西,我看了就头疼,我不干。潘天寿提出开除我,是林风眠和吴大羽把我保下来了”,再说,“我是班上最用功的学生”。20岁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1941年,他在重庆首次举办个人画展,翌年又和林风眠等人举办了六人展,深受欢迎,成了有名气的青年画家。
  1946年中国爆发内战,两年后,他携妻来到巴黎。在这个艺术家荟萃的文化之都,他得以见识马蒂斯、塞尚、雷诺阿等大师的作品,结交了一些著名艺术家,跟诗人和画家亨利·米肖结下了尤其深厚的友谊。随后几年,他周游欧美,踏上一条崭新的艺术探索之路。
  保罗·克利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位深受中国艺术影响的瑞士画家,倡导“艺术不是为再现可见事物,而是要变不可见为可见”,这跟赵老所熟悉的讲“意境”、重“神似”的中国美学思想相近。当时,抽象艺术在巴黎极为活跃,他也转向抽象,借助抽象符号表现物象之外的象征意义。不久,他又舍弃符号,转向大笔挥洒,“在扑朔迷离的色彩光线和复杂多变的空间结构中,抒发感受或描绘幻象”,更加直接地表述精神,宣泄情感。从1959年起,他进一步改用创作日期命名作品,让观众不受画面外任何因素的影响,而去直接体验意境。他说过:“我的画变得含混难辨,静物和花卉不复存在。我转向一种想象的和不可读的书写。”人们评论说,他是在西方表现形式中贯穿东方美学思想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西方称之为“抒情抽象派”,称他是“抒情抽象主义大师”。关于“抽象”,赵老在《画家独白》中表述了这样的观点:“所有画家的创作对于其自身来说都是写实的,对于别人来说才是抽象的。”
  采访赵老之前,我们参观了正在法国昂热市举办的赵老画展。听介绍说,《风》(1954年)是他借助符号表现的开始,《向屈原致意》(1955年)的画面透出伤感,《82年1月30日》带有水彩画痕迹,《95年8月21日》是赵老较喜欢的一幅,最能表现他的精神世界……昂热之行对我们是一次学习,更为我们当面讨教留下不少疑问。
  “您的画是写景物还是写现实?”他的回答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一生最注重的是空间和光线,至于表达什么意思,那是另外一回事。”“那么,您作画时想传达给观众什么呢?”回答同样出乎意料:“我不管观众,我自己画自己的。到这个年纪,作画是为自己开心。”他还说,“有时毁一张画也是开心的”,这说明看出了问题,要是自己觉得都很好,那就糟糕了。
  赵老说,他喜欢独自作画,从不要助手。他习惯天天画,整天关在画室里。“比如从中国旅行回来,第二天休息,第三天就开始画”。他告诉我们,他1972年又捡起水墨画,因为当时他的太太病重,没法画油画。他如今每年作一次水墨画,一个半月,怕丢掉。他感慨地说:“做画家是自己找麻烦,假如要做一个实在的画家。”为新加坡那幅画,他画了一年,有一次退步看颜色,忘记是在楼道上,结果摔断了手臂。他说他画得很慢,每年十一二张。不过,他恳切地说:“我不是说快的就坏,慢的就好。有的人一个月画四五十张,马蒂斯画得就快,是‘速度画家’。画家各有各的脾气。”他还说:“油画的技巧很难。我从1935年开始画油画,一直到1964年,将近30年才真正可以控制油画。”他对自己的画“总觉得不满意”,画了改,三四年后又改,甚至10年后还在改。“改画也不易。有时改错一个地方,就得统统改”。不满意的画留在家,实在不满意甚至“越看越恨”的就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绘画同做人一样,要忠实于自己。”
  赵老告诉我们,他受的影响很多,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只要是好的,他就想法消化,变成自己的。他曾经这样说过:“我必须说,随着思想的深入,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我最近的画自然地反映中国。或许悖谬的是,这种向深远本源的归复,应归功于巴黎。”据说,当年他转向抽象正是借助了甲骨文、钟鼎文。关于这一点,赵老说,中国的青铜器很早,没有外国的影响,是真正的中国的东西,“当时(50年代)觉得学马蒂斯不行,学毕加索也不行,要有自己的东西”,于是他从钟鼎文汲取灵感,从1954年起采用符号表现,不过两年后就放弃了,因为“模仿性太强”。赵老说,“中国传统画对我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空间”,中国绘画历史非常丰富,后来变成了抄、临,唐宋画的创作精神很强,像米芾等人的画,慢慢地,从明末开始就是抄了。他诚恳地说:“我并不是攻击,我是希望中国画创作出新的东西。”
  我们知道赵老跟贝聿铭是好朋友,便提起贝先生,他就满怀兴致地回忆起巴黎十几年前的那场“金字塔战役”,并谈到北京的香山饭店。我们随之问道,您和贝先生都是中国根,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享有国际声誉,这当中有没有某种共同的原因?赵老的回答是两个字:“运气。”他接着又补充说:“他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我对自己要求也非常苛刻。都十分严肃。”(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