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办法总比困难多——青海扶贫纪事(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2
第4版(要闻)
专栏:

  办法总比困难多
  ——青海扶贫纪事(下)
  本报记者 韩小丽
  牛绒企业富循化
  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距西宁160多公里的循化是撒拉族自治县,也是已故第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
  进入循化县境内,只见田野上一垛垛收割的青稞、小麦整齐地堆在地头,羊群如珍珠般撒落在青青的草坡上,几乎家家农民院里都栽种了各色鲜花。县长韩尚文告诉记者:循化过去十分贫穷,1978年全县人均收入不足200元。近年来,县里因势利导,发挥撒拉族人善于经商的特点,大力扶持农牧民兴办私营企业,帮助他们跑项目、跑资金。目前,依托青海丰富的牛绒资源而形成的牛绒加工业已成为全县乡镇企业中的主导产业。到1997年底,全县绒毛加工企业已有38家,形成了从原毛采购、分梳牛绒、纺纱、针织牛绒衫等系列化生产体系,总资产达9000多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牛绒生产集散地。去年生产牛绒300吨、牛绒衫45万件,完成产值1.1亿元,上缴税金6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0%多,为当地4000多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产品畅销以东北为主的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出口俄罗斯等国。
  在以“雪舟”牛绒衫闻名的青海三绒集团有限公司我们看到,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300多台编织机前,挡车女工们在熟练地工作着,其中包括以前不轻易抛头露面的撒拉族妇女。公司每年可生产20多万件绒毛衫,还有从德国引进的先进电脑提花机,以及民用牛毛毡等生产线,去年安排农村贫困劳动力650多人,待业青年400多人就业,职工人均月工资450元,许多家庭因此脱了贫。30岁已是孩子妈妈的马哈力美进厂5年,每月能拿650元,不仅盖起了房子,还置办了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循化全县牛绒加工企业一年需牛绒原料2500吨,牛绒原料也升值了,从原来的每公斤1.6元提高到现在的40元,极大调动了产绒区牧民的积极性,带动了牧区经济发展。
  造福一方百姓的牛绒企业每年为公路、农田水利等公益事业捐款近百万元,今年县里牛绒企业向南方水灾地区捐款20多万元,仅三绒集团就捐款13万元。
  异地扶贫显成效
  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农业生产发达,80年代中期形成初具规模的半荒漠绿洲农业体系,春小麦产量高,粮食商品率高达52%,被誉为柴达木盆地的粮仓。
  初秋时节,我们来到位于都兰县中部的香日德镇,“香日德”藏语含意为“树木繁多的村庄”,这里水源充足,绿树成荫,素有“戈壁绿洲”之称。香日德镇永胜村,以前是一片荒地,从1991年开始,陆续有人从生产条件差的海东8县搬迁到这儿,目前已有50户人家,房屋规划整齐。
  在村民黄仲德家里,我们看到做饭用上了煤气,只是电、水还未通,要饮河水、用汽灯。房前空地上种着长势喜人的辣椒、茄子和鲜花,温室菜棚里是鲜嫩的蔬菜。37岁的男主人告诉我们,他家是1991年从湟源县塔弯乡塔弯村迁来的,搬迁时一台手扶拖拉机就装下了全家人和全部家当。来永胜村后,他家从村里分到20亩地,又从香日德农场承包土地50多亩,去年亩产小麦、青稞450公斤,收入六七千元。他的收入在村里算是中上等,1995年花1万多元钱盖起了五间房屋。
  据都兰县领导介绍,都兰县的贫困村、贫困户主要在察苏镇西庄、中庄、东庄三村和巴隆乡新隆村。这四个村的363户共1631人是1987年实施异地扶贫,由东部贫困山区迁来的。自1993年正式移交都兰县管理后,县里致富先治愚,狠抓教育和科技培训工作,在各村兴建了学校,配备了教员;优先发放农用贷款,仅1997年就给巴隆乡新隆村发放贷款80万元,给察苏西庄、中庄、东庄发放贷款60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村的群众基本上过上了温饱日子。
  科技兴牧事半功倍
  在青南地区,常可看到山脚下用铁丝网或土坯、石块围起来的大片草场,这就是草原“四配套”技术之一的围栏草场。每年夏季牧草丰美的时候,牧民们赶着牛羊去夏季牧场,围栏草场则供牛羊过冬。“八五”期间,青南地区平均每年围栏草场150万亩,建设畜棚20.9万平方米,种草95万亩、改良草场81.3万亩,使6200多户牧民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抗灾保畜能力有了很大增强。目前全省已有6.68万户牧民实现定居,占总牧户的67%。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可利用天然草场5亿多亩,约占全国的15.2%。主要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浩门马、黄牛、骆驼等,牦牛存栏数为全国第一。近年来,青海省全方位、多角度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牲畜饲养量、出栏数、商品数及肉、奶、蛋、羊毛的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科技进步在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31%。每年100万只绵羊改良、6000万头牲畜防疫等项目都取得了较好成效,肉羊育肥配套技术、良种蛋鸡品种及配套饲养技术、瘦肉型商品猪生产技术等项目经济效益达千万元以上。
  为配合科技项目的实施,青海省组织了三个层次的技术培训:高级科技研讨班按不同专业每年培训30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每年举办30期,培训1000人次,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每年举办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120期,培训民间技术人员、养殖专业户、中青年农牧民及从事养殖业的妇女等1万人次以上。各层次的技术培训,保证了各类畜牧专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