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丝绸古道牵“铁龙”——南疆铁路建设者奉献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4
第2版(经济)
专栏:加快铁路建设 拉动经济增长

  丝绸古道牵“铁龙”
  ——南疆铁路建设者奉献纪事
  本报记者 江世杰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国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而这方面铁路建设又更明显,全国今年在铁路建设方面的投资达530亿元。
  投资多了,关键是要用好;建设速度快了,更要保证质量。广大铁路建设者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不怕吃苦,科学施工,乐于奉献,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这里介绍的是南疆铁路建设者的事迹。我们将进一步采访报道今年以来新建铁路的建设进展情况及其重要作用,讴歌铁路建设者的业绩和风采。——编者
  在新近建设的铁路线中,除了京九、南昆之外,没有哪一条获得过南疆铁路这样的殊荣:
  1995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视察新疆时亲自部署南疆铁路建设,他说:这个钱是一定要花的,现在要按基建程序抓紧办理手续,越快越好。
  1996年9月6日,南疆铁路正式开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出席开工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
  1998年7月5日,正当万名建设大军手牵“铁龙”向着丝绸古道上的历史名城喀什挺进的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了阿克苏附近的南疆铁路建设工地,亲切慰问筑路工人……
  这巨大的关怀,殷切的期望,激励建设者们克难排险、拼搏奉献,创造着一个个人间奇迹,谱写出一曲曲充满时代精神的乐章。
  “地下工作者”的奉献
  城里人见过“地窝子”吗?恐怕更没有住过。
  “地窝子”是用人工或机械在沙漠、戈壁滩上挖出深两米多、宽三四米的沟槽,然后在沟槽上架一些树枝作椽子,再铺上芦苇或编织袋、塑料布什么的。远处望去如同平地,走近了才知道这是“房屋”,是铁路建设者的“家”。“家”的主人戏称自己是“地下工作者”。
  南疆线的四个施工单位———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第十五工程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第一师、乌鲁木齐铁路局工程处,都有一些职工住过“地窝子”,只不过数“工一师”的人住“地窝子”最多。这是由他们承担任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南疆铁路东起兰新线吐鲁番站,西迄南疆重镇喀什市,全长1445.9公里,其中吐鲁番至库尔勒西站476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通车。尔后,库尔勒西至喀什这969.9公里迟迟没有续建,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财政还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这条铁路建成后短期内效益不会很高,投资回收较为困难。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国家出钱,地方支援,加快南疆铁路建设”的精神,争取南疆铁路库喀段早日开工,1996年上半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向中央有关部门作出了八项优惠政策的承诺,其中“全部土石方和房屋工程,由自治区分别按每立方米4元和每平方米500元的价格承包建设”一项,具体地落实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一师”的肩上。
  “工一师”深知南疆铁路的建设的重大意义。他们没有犹豫推辞,立即筹集4500万元资金购置大型土石方机械设备和配件,组织8000多名精兵强将,作为南疆铁路的“开路先锋”,迅速沿着丝绸古道摆开了战场。为了克服工程造价低、资金紧的困难,减少修建临时性住房和购置帐篷的支出,“工一师”一开始就提倡:尽量利用“地窝子”……
  两年多来,“地下工作者”们的任务完成得不错。采访中,大家对“地下工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们相信:施工队伍为南疆铁路作出的牺牲、奉献,自治区政府会认这个账,自治区人民会领这个情!
  可敬的“戴面纱男士”
  头戴面纱是少数民族妇女的一种习俗。然而,在南疆铁路工地却出现了头裹纱巾的男性群体。不过,建设者们这种“打扮”并非是标新立异,纯粹是出于生存和完成使命的需要。
  原来,在戈壁滩施工有“三恼”:一晒二风三虫咬——戴上面纱对防晒、防风、防虫咬都有作用。
  先说“晒”:戈壁滩光秃秃的没有遮拦,炎炎烈日之下,地表温度平均可达40—50摄氏度。紫外线照射强烈,暴露的皮肤很快发红、灼热、起泡、脱皮。而且这个过程会一次次重复,重复几次以后肤色就整个变成了“非洲黑人”。
  次说“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是唐朝诗人岑参对南疆风沙的形象描写,不免带有夸张成分。然而1000多年后的今天,戈壁滩风沙仍然够厉害的:三天两头刮五六级大风,隔三岔五来一场沙暴;沙暴袭来时满天沙土飞扬,能见度只有几米,人无法行走,汽车难以辨路,大棉帐篷被刮走,食堂房顶被掀翻,饭菜中掺进沙子,只能啃剥皮馒头……
  再说“虫咬”:虽然戈壁滩不见走兽,不闻鸟鸣,但红柳丛中、砾石堆里却有成群结队的蚊虫孳生。在离阿克苏60公里的沙井子,飞动的蚊虫如一团团黑云,一伸手能抓十几个,一说话蚊虫会飞进嘴里。为了抵御蚊虫的袭击,职工们上班时除了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戴长舌帽之外,还要再用一块透明的纱巾蒙住面部和脖子。于是,南疆线工地出现了“戴面纱男士”这一道独特风景!
  南疆铁路建设工地生存环境之恶劣、自然条件之艰苦,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当属罕见。但建设者们却怀着“繁荣边疆经济,造福各族人民”的强烈责任感,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不仅顽强地站稳脚跟,而且以快捷的速度,牵着钢铁巨龙不断向西延伸。到今年9月21日,已完成全线路基土石方工程量的80.8%;大中小桥工程量的84.2%;已铺轨624.1公里,占工程总量的59.8%。按现在的进度预计,提前于明年6月底铺轨到终点喀什绝对不是做梦。
  “吉卜赛部落”的竞赛
  在铁路建设中承担铺轨架桥的队伍,被人们戏称为“吉卜赛部落”。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常年吃住在用旧棚车或旧客车改成的宿营车上,而且宿营车总是随着铺轨列车的进度向前移动。
  然而在南疆铁路工地,正是这样两个“吉卜赛部落”———铁一局新运处和铁十五局六处之间心照不宣的铺轨竞赛,一次次地创造了中国铁路日铺轨的最高纪录。
  南疆铁路工期紧、线路长,铺轨架桥只能从库尔勒向喀什独头推。负责打头阵的铁一局,必须平均日铺轨要达到2.4公里,而过去他们的最高纪录才2公里左右。压力变成了动力,铁一局决定向科学技术要时间和效率。他们一是派铺架专家上前线“升帐”挂帅。二是对机械设备“开刀”挖潜:如简化了铺轨机的一些不必要功能,减少轨排运输列车以增加铺轨时间等。三是对铺架作业各工序、环节反复优化,提出各种小改小革达80多项,使铺架作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施工进度不断加快,日铺轨实现了2公里以上的均衡高产。今年6月18日,他们还以日铺轨8.113公里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两天之后,铁一局新运处按时将铺轨接力棒交到了另一个“吉卜赛部落”铁十五局六处手里。
  铁十五局曾参加过北疆铁路建设,六处铺通了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460公里钢铁大道。铁路建成后,江泽民总书记为北疆铁路通车剪彩,曾经亲切地接见过他们。今年7月5日,当六处接手阿克苏至喀什463公里铺轨任务的第八天,江泽民总书记再次来到铺轨现场看望他们,称赞他们“还是当年的铁道兵”。总书记的鼓励使他们更加意气风发,酷暑、洪水、风沙、荒凉等等困难,通通被他们踩在脚下。9月份以后,六处取得了均衡铺轨每天5公里的好成绩,10月19日,更是一举创造了独头单线24小时铺设轨排10.688公里的优异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