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阅读
  • 0回复

共和国的骄傲——北京卫星制造厂探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31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共和国的骄傲
  ——北京卫星制造厂探秘
  本报记者 费伟伟
  1970年4月24日,遨游太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将一曲《东方红》唱遍全球,它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
  1984年4月8日,我国又成功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讯卫星。
  这三次发射被誉为我国航天史上三个里程碑。三大步走下来,我国昂然步入世界航天大国之列,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而这几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卫星的诞生地,就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制造厂。
  第一件产品是台“老虎钳”
  空间技术,集中了当今世界最尖端的现代科技成果。然而谁能想到呢,这个制造卫星的工厂当初生产的第一件产品,却是一台“老虎钳”。
  北京卫星制造厂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厂。1958年,为给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提供必要的试验仪器和设备筹建创办了这个厂。他们从比较简单的设备“老虎钳”干起,到1965年,已着手开展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质谱仪、物理光学电子仪器的研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5年初,毛主席亲自批准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已跃居国内一流水平的中科院科学仪器厂担当起了这一重任。“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保证卫星研制工作不受干扰,周恩来总理决定,将该厂归入部队编制,对外称五二九厂。直到1994年,路过这里的行人才猛地发现,工厂临街的楼顶上竖起了醒目的大字:北京卫星制造厂。
  卫星之家
  自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至今,我国已成功发射了40颗卫星,而其中33颗由北京卫星制造厂总装和测试出厂。
  走进工厂陈列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摆在正中的一颗球形状、72面体的人造地球卫星。高慎斌厂长告诉我们,这颗卫星是1971年3月3日发射、在轨道上工作了8年的实践一号卫星的备份星。原来,这个厂不仅要生产发射用的发射星,每次发射还要准备备份星,以备不测。而事实上,不仅是我国的卫星发射水平居世界一流,卫星制造水平也名列前茅。北京卫星制造厂总装出厂的33颗卫星,从未出现重大质量问题,均按设计寿命正常工作,有的甚至远远超出了设计使用寿命。所以,许多备份星进了展室或博物馆。
  在工厂的总装大厅里,工人们正在组装一种新型航天器。“这颗星还不是发射星”,高厂长告诉我们,“一颗卫星有10多个分系统,10万多个元器件。卫星除了要受到火箭飞行和分离时的巨大振动、强烈冲击和恶劣环境的考验外,还要在轨道运行中经受高真空、高低温、各种粒子各种射线照射和辐射的考验。这些都会给卫星带来致命的伤害。为了确保每一颗卫星出厂前不留一点隐患,在研制阶段,就要做一些针对各个分系统特点的不同的初样星,模拟飞行环境进行大量的力学、振动、冲击、噪声、高低温等试验。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一颗初样星。”
  在采访中我们还得知,近年来北京卫星制造厂在开拓国外卫星市场方面也取得了突破。目前,他们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正在总装测试之中。
  北京卫星制造厂,这个让我们倍感自豪的“中国卫星之家”,正向世界敞开她热情的胸怀。
  胸怀宽广的“造星人”
  卫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在采访中,高慎斌厂长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卫星的知识。比如,搞国土测量,用飞机测绘一次拍摄的照片多达百万张,要10年时间。而用卫星拍摄只需几百张,累计用一天时间就可完成。通过分析卫星拍摄的照片,地质工作者在准噶尔盆地成功地找到了油气田;山西一大型发电厂避免了将厂址选在地震断裂带上的悲剧。卫星还可以搭载各种试验品。经卫星搭载的水稻种子不仅穗长、强壮,而且有的一颗苗上长出了两穗、三穗……
  说起这些,高厂长如数家珍,神采飞扬。然而当我们问起这些为共和国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的“造星人”的待遇时,飞扬的神采顿时从他脸上消失了。北京卫星制造厂已创办40年,由科学仪器生产转入卫星研制30多年间,他们承担了科学试验卫星、广播通信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等各种系列卫星的模样、初样、正样的研制生产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几十年来,这个厂的厂貌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当时还算不错的厂房车间,如今与那些合资企业现代化的厂房一比,既旧且陋。职工们的工资待遇与相距不远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的一些公司相比,更是差许多,甚至数倍。
  支撑着北京卫星制造厂职工们几十年来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信念是什么呢?是航天人立誓要为祖国争得大国地位的使命感、责任感。他们始终难忘的一件事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毛主席、周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接见了厂里的职工代表。他们始终难忘的一句话是,邓小平曾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走进这座造卫星的工厂,好神秘,也好骄傲,为我们先进的卫星制造技术,也为这些胸怀比天空更宽广的“造星人”。
  图为1992年10月6日,我国研制的第十四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